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当乡土教材遭遇应试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0:45 公益时报

  -本报记者 程芬

  “老师,超市是什么?”

  “老师,桂林山水真的比我们喝的水还清澈吗?”

  12月1日,在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和中央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乡土教材开发研讨暨培训工作坊上,乐施会兰州办公室的项目官员滕云说,这些“简单”的问题,常常难倒藏区和甘肃干旱地区的老师。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有着迥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尤其是近十几年,随着教育价值观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很多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远离了乡土文化,成为一个“无根的人”。

  基于这种情况,关注本土文化资源的“乡土教材”在民间悄然兴起。

  让孩子“揣”家乡的记忆走世界

  在“保护环境、爱我家乡”的主题班会上,调皮的纳西族男孩木木又把同桌阿果惹生气了。

  阿果是彝族小姑娘,家住山区。一分钟之前,她还和同学们一样高兴。因为老师说,家乡拉市海已经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了,这和拉市海孩子的小小贡献是分不开的。

  “拉市海的孩子是住在海边的,你家的房子和田地都在山上,你怎么能算拉市海的孩子呢?” 阿果正在开心地笑,木木却忽然“将”了她一军。

  阿果很伤心。老师了解缘由后,组织同学们做了一个

小游戏:教室中间留出一块空地,代表“拉市海”,几个同学站在周边扮演山,其他的人都扮演溪流,绕过一座座山流入拉市海。

  木木扮演的溪流从“长江第一湾”出发,绕过阿果家所在的大山,蜿蜒曲折地汇入了拉市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拉市海属于金沙江水系,流域汇水面积有265.6平方公里,这么多水,是40多条大小河流和很多小溪水汇集而成的。”老师故意看着木木,说:“如果没有山区人民对水源地的保护,拉市海的水从哪里来呢?同学们,拉市海流域不仅包括山和水,还包括我们的村庄,山上的森林和海边的田地,连我们自己也是拉市海的一部分!”

  老师的话让木木有点不好意思,为了表示歉意,放学后,他邀请阿果去自己家做客。

  吃饭的时候,阿果发现了一道青茎白花做的汤,这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菜。木木的爸爸告诉她,这是海菜花。“海菜花是拉市海的特产,是云南人都很喜爱的海味。当年海菜花茂盛的时候,还是拉市海的一道风景呢。”

  “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

  “几年前,海菜花就基本在拉市海绝迹了。” 木木的爸爸说:“海菜花对水质十分敏感,凡是受污染的水域都不能生长。你们现在吃的,是从大理运过来的。”

  阿果和木木觉得很遗憾,后来回到学校听老师讲拉市海的变迁,才知道“绝迹”的还有很多东西。

  老师说,拉市海是滇西北有名的“高原鱼米之乡”,上个世纪80年代,海里还有很多鱼,也布满了海菜花。90年代,为了给

丽江古城以及下游的农田供水,人们开始修建“通海工程”。1999年开始供水后,拉市海由一个自然涨落的湿地变成了常年保持一定水位的湖泊。筑坝后拉市海的自我净化能力被减弱,同时,农民不断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这些都造成了拉市海的污染。再加上过度捕捞,仅仅五六年时间,拉市海的鱼和海菜花就基本绝迹了。

  阿果和木木是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乡两个普通小学生,而以上故事,却不仅仅发生在他们两个人身上。生活方式变了,环境也变了,更多的孩子需要知道家乡曾经发生的一切。名叫《我爱拉市海》的乡土读本,是拉市乡8所学校和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乡村教育促进会、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技推广中心等机构专门为拉市乡小学生编写的,图文并茂,今年秋天刚刚印刷了1500本,免费发放给全乡的五年级学生。

  “这套教材只是一粒种子、一滴水,希望有一天,这些乡村少年的心里装着森林、大海走世界。”“天下溪”系列乡土教材的主编郝冰在编写总章里说,她希望孩子的行囊中多一样东西——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是有根的人。

  当乡土教材遭遇应试教育

  乡土教材是相对国家统编教材而言的。它关注的重点,是本乡本土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要求开设三级课程,其中很多乡土教材被当作“校本教材”进行推广。

  作为一种“补充”,乡土教材能在应试教育面前“挺直腰杆”吗?

  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项目部主任尹仑介绍,3年前,研究会和云南省社科院合作开展了云南省传统知识和生物多样性项目,针对香格里拉县唐堆完小、白沙完小等学校开发了三套校本教材,现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是受教育者面临考学的压力,对寓教娱乐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现在对老师或者对学校的评价标准还是看分数,因此教师的能力和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还有待提高。” 尹仑说。

  香格里拉尼西完小教师陈峰刚开始推广校本教材《回到我们的村寨》时,也遭遇过一些家长的质疑。该课程提供相机支持学生进行田间调查、入户调查,还传授黑土陶制作等内容。做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有很大兴趣,学习成绩也没有影响,而且学生对学习有很高的需求,家长、社区、老师都有比较好的参与。

  在应试教育面前,底气最足的当属浙江无锡东林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东林小学的前身是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闻名的东林书院,1902年改为学堂,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走出了钱钟书、秦邦宪等名人和很多院士。

  2002年,江苏省教科院的所长陈尚荣提议说,东林小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你们学校独有的,你们应该做强做大。”学校受到了启发,编写了两个校本教材,一个是东林渊源,另外一个,是有感于太湖污染日益严重而设计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针对小孩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主题式的编写思路。以生态环境为例,一年级主要了解植物,二年级是动物,三年级是水,四年级是垃圾分类,五年级是噪音,六年纪是绿色消费,每年级有不同的主题,我想六年下来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非常强了。”

  东林小学时敏燕老师说,开始大家都担心这些课程是否影响孩子的成绩,但是这几年的事实证明,孩子们不仅成绩没有下降,而且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提升了。

  时敏燕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四年级的学生用家里的废旧物做垃圾分类箱并发放给其他教室和办公室。两个内向的女孩子分在一组。因为发放箱子要作一个垃圾分类的号召,头天晚上,她们回家对着镜子练习自己要讲的内容,第二天又去厕所悄悄演练了一遍。

  “这个活动锻炼了她们,我们老师也跟孩子一起进步,都把废纸自觉地扔到垃圾分类箱。孩子一两个礼拜来回收一次,把废纸等搜集起来卖掉,作为‘基金’,到了春天买种子种植物。”

  谁为乡土教材埋单

  民间组织编印一套乡土教材,预算一般在2万元左右,个别经费特别紧张的机构,比如甘肃绿驼铃正在编写的民勤县荒漠化的乡土教材,预算只有2000元。但是不管经费是多少,这些教材一般都以免费发放的形式推广,而且大部分都是项目驱动的,项目本身有一个周期,项目结束以后,乡土教材还能走多远?谁为其推广埋单?

  “我们的教材,大部分都是资助者埋单,无论是两千块钱,还是两万块钱。”天下溪的韩静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作为NGO的“天下溪”,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开发了系列乡土教材,包括《其其格的故事》、《草海的故事》、《霍林河流过的地方》、《白鹤小云》、《扎龙》、《与鹤共舞》等,印数一般只有1000至2000份。像《其其格的故事》,不仅学生喜欢,草原的牧民看了也爱不释手,编者后来干脆个人掏钱重印了几百份送人。

  在乡土教材地推广和经费问题上,自然之友武汉小组开发的《我爱母亲湖》可谓“喜忧参半”。

  2005年4月到6月,《我爱母亲湖》第一稿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下策划编写,当时印了2000册,在洪湖市8所中小学试用。

  “书一出来,一片叫好声,香港要了50本,国际湿地要了10本,乌干达开会要了10本,国家林业局都说很好。” 自然之友武汉小组志愿者徐大鹏说,“当地教育局长当时就说,徐老师我们到这儿就算了吧,有点成果我就交上去了。我说,现在搞素质教育,提倡编地方教材,你们洪湖市没有一本地方教材通过的,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遇?”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5年5月19日,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发意向结果通知,正式同意《我爱母亲湖》立项修改编写。今年9月初,修订稿印刷10万份,下发给全市4到8年级学生,人手一册。10月20日到22日,举办第一期《我爱母亲湖》教师培训班,培训了40名教师。11月10日,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通知该教材审定通过,并正式名湖北省地方课程目录。

  “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可以畅通无阻的使用《我爱母亲湖》。” 这一点颇让徐大鹏自豪,但是他同时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洪湖市有17000名学生,教材免费的话,有17000本书是不能收费的。这样一算就搞亏了。明年,这些教材谁出钱谁付印都是个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