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周日特稿:首批“市遗”名单启示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10:22 温州新闻网

  题记:2006年12月8日,酝酿2年之久的温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公示,“对维系本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因各种原因而濒临消失”成为这54个公示项目的共同特征。

  当精神家园的文化财产,同有形的生命一样走在消逝的边缘时,名录让人产生这样的冀望:这些护身符,能否如同“辛德勒名单”一样,使文化遗产能够留存,文化记忆能够

延续?

  12月15日公示期满,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回应意味深长:名录只是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环节。这份名录太单薄,承不起太多冀望;这份名录又太厚重,写下了太多的记忆———

  

周日特稿:首批“市遗”名单启示录(组图)

  上图①瑞安市曹村镇展出的新型彩灯。

  上图② 我市民间米塑艺术大师王锦荣创作的“三十六行”米塑。

  上图③贝雕工艺。

  上图④魏敬先教授所作的发绣像。

  上图⑤泰顺提线木偶在表演。制图/丛丛

  第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期满后,温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艺处处长梅阳透露,名单还将进行最后修改,一是可能增加项目,二是项目的数额和名称的准确性,要通过专家继续考证。

  专家们看来,名录之中项目的数额和名称的准确是绕不过的两个要害。

  增添一种项目,拯救一种记忆

  “名录项目超出原来计划20来个。”梅阳说,最初的计划把名录的数目控制在30-35项,评审推荐委员会的专家们在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列出65个项目推荐单,但结果却有些出乎意料。“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讨论相当激烈,每一项都难以舍弃,甚至增加了推荐外的项目。”

  温州民歌《叮叮当》就是最初的编外项目之一。在1953年之前,《叮叮当》同其他的牧童山歌一样,在温州西山、水心一带民间流传,直到被当时新桥小学任教的音乐老师鲁剑光记谱,并编入温州本土音乐教材,《叮叮当》才逐渐变得家喻户晓。1987年《叮叮当》与乐清民歌《对鸟》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ACCU)选入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集。

  “这个不报哪可以!”温州群艺馆副馆长陈均贤回忆说,当发现推荐名单中出现《对鸟》而没有《叮叮当》时,不少评审的专家马上提出异议。但《叮叮当》的提名却又招来新的异议:《叮叮当》纵然家喻户晓,但它仅仅是一首民歌,并不包括人们活动的文化空间,它是否适合单独申报?如果变成“撞歌”这样的表演形式,是否可以涵盖更多?

  “几乎每一个项目,不同领域的专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温州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潘一钢认为,“这种分歧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精确地把重点保护对象列上去,都很珍惜列上名录的机会。”

  “如果没有列入‘国遗’名录,我们永昆还是传不了戏的传习所。”对永嘉文化局副局长夏志强而言,永昆的故事,见证了进入名录对一个濒危艺种的意义。1984年到1999年,永嘉昆剧团因市场凋敝而解体,永昆也随着舞台的绝迹而淡出年轻人的记忆;1999年,“永嘉传习所”抢救性地成立,“一共才11个人:1个领导,2个乐队,8个演员……除了一些折子戏的展示性演出,传习所的功能只有资料整理保存戏本。”今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永昆名列“国宝”。这份名单为永昆开了一道“生之门”:半年来永昆完成建团、新编新排传统剧目《折桂记》参加第三届全国昆剧、准备7本大戏恢复农村演出……夏志强说,这是他们几十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今年10月,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加强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建立在省级名录的基础上,只有列入省级名录的项目,才具备申报资格。梅阳说,这种名录保护体系的出现,喻示着市级名录成为体系的基础环节,“不但要求精,还要让人们从中产生出温州印象,也为更多项目进入‘省遗’、‘国遗’争取机会。”[1][2][3]

来源: 温州网-温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