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一堂公开课“走天下” 专家指出,教学浮躁不可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9:00 解放日报

  日前,为参加全国某教学大赛,本市某校几位老师放弃上课,在学校闭关训练一个月,精心准备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学校也先后请来名师、专家等“把脉”,反复修改教案,对课堂的每一细节都“精雕细琢”。

  凭一堂公开课“走天下”,似乎已成为教育界一大怪现象。参加过类似比赛的张老师说,一些比赛含金量较高,得了一等奖,老师自会变得有名起来。某小学校长指出,现在

不少年轻教师刚崭露头角,邀约函便纷至沓来,带着一堂课四处讲学,结果耽搁了教学研究,影响其长远发展。专家指出,公开课、示范课等公开教学对教师成长有特殊意义,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但仅靠几堂较成功的公开课欲扬名立万,则有趋名逐利、舍本逐末之嫌。

  教育界人士认为,名师是“沉淀”出来的,而非“拔”出来的。特级校长、大同中学校长杨明华将课堂比喻成戏剧舞台:“梅兰芳是通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打造,才成为一代京剧大师。教师也应传承这种精神,摈弃浮躁心态,沉到教学和研究中,把每堂课上好。”上了整整2000多堂语文公开课的名师于漪说,“我上公开课时,从来不作任何彩排,哪怕教育部长来听课,也是响铃就上课,平时怎样上,公开课就怎样上。”

  一些校长指出,现有公开课的评价指标过于量化,从表情、语速、板书,到时间安排、课堂气氛等,一一划分等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况且完全用量化指标评价课堂教学,也不能代表其最终效果。如语文公开课,学生是否掌握生词可当场检查,而文学鉴赏和感悟能力是否提高,则不是一堂课所能检验出来的。

  专家建议,评价表上应该更关注学生一堂课中汲取的养料。老师备课时,眼光不能仅盯牢现有评价标准,而应多从学生角度考虑,立足于其知识掌握及能力提升上。同时,大多数公开课是“有备而来”,不能真实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有关部门可否预先不打招呼,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以此检验教师的真实水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