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咬文嚼字》:小刊物大眼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9:00 解放日报

  一个以“咬文嚼字”为刊名的刊物,应该有挑战的勇气和批评的锋芒。所以,刊物的个性定为:有的放矢,直言不讳,讲究分寸,与人为善。在创刊号上,便刊出了批评华君武先生漫画中错字的文章,华老专门写信鼓励这样的做法。

  第二步是吸引社会关注。他们借鉴京剧舞台上的幕后“叫板”形式,策划了一个“向我开炮”的活动:在刊物问世前夕,公开向读者承诺,谁在创刊号上找到一处差错,就可

获得奖金一千元。此举收到了未见其刊、先闻其名的效果。创刊号初版印了2万册,不但全部售罄,还先后重印两次。

  第三步是以活动提升刊物知名度。刊物共发起了11次社会查错活动,从检查大报名刊到检查作家图书、明星图书,再到“给城市洗把脸”,每一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读者参加。特别是2006年春节,他们发动全国观众检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文字差错,这不仅是对电视台文字审校工作的一次促进,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全国范围的语文公开课。

  为读者释疑解惑:

  为何称为“文夕大火”

  图书的价值是在阅读中实现。《咬文嚼字》的读者原定为五类人:编辑、记者、校对、节目主持人、广告制作人;后来又增加了中学语文教师和文秘人员。根据这些读者对象的特点,刊物强调编稿时要有的放矢,从读者实际出发;要短小精悍,每期稿件不少于50篇;要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力求做到“无障碍阅读”。这既是尊重读者,又能实现刊物的价值。

  《咬文嚼字》承诺“来信必复”、“来稿必复”,坚持把给读者复信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有的编辑一年复信量超过一千封。编辑部还设立读者接待日,开辟“百问百答”专栏,开通“电话咨询热线”。有位读者给编辑部来电问:国民党以“焦土抗战”为名,点燃了“长沙大火”,但为什么又称“文夕大火”呢?接听电话的编辑无法回答,查了很多现代史资料,也没有找到答案。后来向湖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湖南省图书馆求援,才知道原来是“韵目代日”的产物。“长沙大火”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12日这天用的韵目是“文”字,大火是在晚上点燃的,故又称“文夕大火”。当编辑把这一结果告诉读者时,那位先生非常激动地说:“想不到长期困惑的问题,给《咬文嚼字》打个电话就解决了。”

  到饭店厨房“审稿”:

  蛇血的确并不“温热”

  《咬文嚼字》编辑难度比一般刊物大。你“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经得起“咬”才是质量。为此,编辑部规定,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阅三部工具书;每一期校样,至少有十个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有五人重新审读。有篇来稿批评“蛇的温热的血”的提法,认为蛇是冷血动物,蛇血不可能是“温热”的。有关编辑专门跑到饭店厨房里“审稿”,亲眼看着厨师杀蛇,当场摸了蛇血,证实蛇血的确并不“温热”,稿子才算通过采用。

  “向我开炮”是刊物的特色栏目,它使刊物至少有十万名义务校对,一个标点的失误,都会有几百封读者来信。编辑部都及时刊登“开炮”文章,从不“遮丑”。

  《咬文嚼字》为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曾称赞《咬文嚼字》是“小刊物,大眼光”。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也高度评价这本刊物,他曾对编辑们说:“你们纠正的是一字一词的错误,实际上是在维护中华文化的大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