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每周声音: 病 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5: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蜈蚣

  大凡人生最值得怀念的阶段就是“学习的岁月”,以往的人是怀念着幸福———“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却是怀念着痛苦———过早体验(可能是虚拟)可见将来的痛苦。我省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看来,大学生是有“病”了(估计其他群体也好不到哪里)。

  莫明其妙的是,一项网上的调查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只有3-4%对现有的工作表示满意,而近60%则不满意。按理来说,工是你自己挑的,钱是你自己拿的,还没怎么上班就说“不满意”,看来,大学生还“病”得不轻。

  幸好,我们老早就知道大学生的主要“病源”———就业压力;但是,我们又不要高兴得太早,“病源”之后还有“病源”,“就业压力”只是先里后表,只是“中间宿主”———又有一项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的是个人实际能力(78.5%)、社会实践经验(53.%)、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学习成绩(21.4%)反而是最后考虑的因素。

  这样一来,“心理障碍”由“就业压力”所致,而“就业压力”可能由个人的学业情况所致,也可能由市场需求所致,更有可能由用人单位的“心理障碍”所致。

  真是希望上述的调查结果都是胡说八道,普天之下的学生都是“以学为主”,不看“学习成绩”看什么?遥想当初,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而且愈来愈多,以“奥数”为首的奥氏家族,害得多少学生和家长“疲于奔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考试成绩的一分之差,可能就造就了“重点”与“非重点”的鸿沟,全社会几乎形成了“拜分数教”。

  一直为“学习成绩”奋斗了10年并以之作为人生的“光辉顶点”,到头来却变成“一纸空文”?当然,“学习成绩”,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学习成绩”不是等同一组阿拉伯数字,而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学习成绩”,就算是应试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学生的错。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学习成绩”以外的考虑因素,但是以一场招聘会、两三分钟的面试,就能得到诸如个人实际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鉴定?由是可见,我们可以认同上述的“20%”、“60%”,不能认同“21.4%”;如果确要认同“21.4%”,只好说用人单位也需要“上医院”,药方就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作出职场评价,需要时间和耐性,就是说需要负起企业公民的责任。

  教育部说约有120多万的大学生不能当期就业,而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指出,明年广东约有250万个工作岗位无人填充;最近几年美国制造业有数百万人失业,但各个领域又严重缺乏焊接工、电工和机械师等技术工人———中国的情况想必也如此这般。这样看来,大学毕业生在120多万与约250万之间,运用得好,“就业压力”缓解;错失机会,旧愁未去又添新愁。

  大学生的就业似乎成了全社会的痛,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社会“转型”而必然带来的副产品,但是我们不能假以“转型”而御责或懒政,我们“转型”都快30年了,总不能老是在“转型”,有的问题恰是不“转型”带来的。大学生不要比作民工被怜悯,不要比作精英被羡慕,因为怜悯带来的是鄙视,羡慕带来的是妒忌———而如何做人,却又是没有答案的。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