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品院士精神展品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7:45 东方网-文汇报

  院士的小学毕业册,院士母亲留下的“金钥匙”,父亲在院士常用的笔筒上刻下的座右铭,凝聚着院士30余年心血编撰而成的巨著……科学也有历史,也有历史的见证物。院士风采馆中的一件件展品,正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们背后凝结着院士们克服险阻、发奋进取的执着,凝结着院士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了解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也就走进了院士们的精神世界。

  李大潜这个东西我送给你们

  展品简介:微球形聚焦测井仪,(见下图)主要通过数学原理,来解决我国石油开发中油层位置和储量判断的难题,已在国内10多个油田推广使用。该展品体现了数学理论和实践生产的有机结合。

  李大潜是我国第一位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数学家,和苏步青、谷超豪、胡和生院士一起,被学界誉为“苏门三代”。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接待我们时非常热情没有一点架子。

  那天是我们第二次拜访他,李先生早早地在办公室等候了。他把我们需要的展品一一向我们作了详细的说明。由于他非常忙,我们的交谈经常被打断。有学生来请教学术问题时,他总是先向我们说抱歉,而后就去为学生答疑解惑了。我们明白对院士来说科研总是第一位的。

  最后,我们提出能否再给我们几本专业的著作用于展示,李先生立刻又开始找寻起来。结果,在一大堆书中无意掉落了一件像船桨的东西,它立刻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李先生介绍说,这是微球形聚焦测井仪,已在国内10多个油田推广使用。我们立刻征求李先生的意见,想复制这个展品,没想到他竟说,这个仪器是我从油田拿回来作纪念的,现在就送给你们吧!

  面对这个意外收获,我们如获至宝,异常兴奋。现在,这件展品就陈列在展馆内,向人们诉说着数学王国的魅力。

  尹文英学术著作不能有错误

  展品简介:《中国动物志·原尾纲》记述了我国原尾纲的种类,包括3个目、9个科、34属和164种。同时,还通过比较精子学和内部各器官的亚显微结构等,讨论了原尾虫在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生,对原尾纲的分类系统做了重大改进。

  那天,我们去尹文英院士的办公室,向她征集《中国动物志·原尾纲》。还没进门,就听见房间里传来了她中气十足的说话声,话语清晰而坚定。我暗想,她肯定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

  听说我们的来意后,尹先生有些犹豫,因为这种专业著作印量很少,她自己身边只剩下没几本了,况且这本专著凝聚了她苦心钻研30余年的心血。为了不让她为难,我们提出可以用复制品来做展示,但尹先生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给我们原件。

  书拿在了她的手里,却没有直接给我们。她说,这本书中有一个专业英语单词中的个别字母拼写有误。说话间,尹先生已经戴起了老光眼镜,用红颜色的笔,一页页地仔细翻阅,开始更正书中的错误。

  看着85岁高龄的尹先生如此费神,我便特别补充说,这本著作我们只是展示封面,观众不会看到其中的内容。可尹先生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依然认真地修改着,直到把所有的错误更正过来后,才放心地交到我的手中。

  突然间,我感觉了这本书的厚重。后来,我每次讲解时,都要讲述这个故事,它一次次地感动着我们的观众。

  汤定元井井有条的收藏者

  展品简介:《天坛中的几个建筑物声学问题》,1952年,汤定元来到天坛考察,后来他把考察结果写成了这篇文章,提出了科学假说,并被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详细测量所证实,揭开了400年一直困扰人们的科学之谜。

  汤定元院士的家在上海图书馆附近,老式公房。推开汤老的家门,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空气中也凝结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们去拜访汤老时,他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是一位非常慈祥的长者。而说到他三次上书给聂荣臻元帅,要求发展我国的红外物理科学时,他更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每件事情甚至是细节都讲述得很清楚。

  后来,我们请求他能否整理一些文献、照片给我们做展示用,汤老立刻起身去里屋拿出来一叠扎得整整齐齐的文献。他说,这就是有关这件事情的文献了。而有关的照片,他则专门在相册中一一进行了编号,我们取出了哪张,他都非常清楚。

  汤定元院士也十分重视科学的普及,撰写过许多科普文章。上世纪50年代,他通过对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声学现象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科学假说,从科学上解释了400年来人们迷惑不解的天坛奇异声学问题。即使这样一篇科普文章,汤老也集了一个小集子。他把当时能收集到的不同版本的文章,包括到90年代年轻学者的研究,他都归档整理,甚至没有原件只有复印件的文章也都收在一起。我想,这正是一个科学家的严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吴浩青不寻常的电容器

  展品简介:这个四四方方,毫不起眼的小匣子,是1955年吴浩青院士从国外买回的标准化电容器(见下图),用以筹建我国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后来,该实验室成为我国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现了吴老“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培养主张。

  1957年,吴浩青院士成功地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我们向吴老去征集展品时,就提出能否用当时的实验仪器作展示,不想还意外地知道了一个小故事。

  那时,新中国诞生不久,上海市政府的外汇十分有限。当得知复旦大学要筹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市政府立刻下拨了1万美元作为筹建资金。

  电容器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器。但当时国内的电容器精确度都不高,无法满足实验的要求,吴浩青无奈只能设法从国外购买。他首先向苏联购买电容器,不想苏联限制出口这类仪器。后来,他又打听到匈牙利有这种电容器,再取道那里购回一台。几个月后,苏联解禁,他再从苏联购回一台。复旦大学一直保留着这两台电容器。

  后来,吴老为了支持院士风采馆的筹建工作,还专门打报告给学校。在吴老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征集到了这两台不寻常的电容器。

  (包静砚)

  

细微处品院士精神展品背后的故事
微球形聚焦测井仪
细微处品院士精神展品背后的故事
标准化电容器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