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介入教育 中职学生抢手 本市不少中职校重点专业九成毕业生已被预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00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彭薇 李爱铭)“现在,每天都有企业找上门来,多数学生已‘名花有主’。”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新兴专业市场营销、物流专业100多名毕业生已被相关企业“预订一空”。新年伊始,本市中职校传出好消息:不少学校重点专业九成以上毕业生被预订。

  中职校毕业生从不被看好到被企业“抢订”,源于校企双方的思路转变。以前,学校和用人单位联系较少,学校仅在学生毕业前夕向企业推荐人才,企业也只是以“雇人单位”身份出现在每年四五月份的招聘会上。现在,学校与用人单位形成“循环互动”机制:学校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共同探讨教学、科研等“校内事”;企业也由单纯地用人变为提前介入培养环节。

  市商贸旅游学校新兴专业就得益于这种“循环互动”的培养模式。两年前,该校商业营销专业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面临尴尬处境。在相关用人单位的提醒与指导下,学校及时调整专业,终于换来了高就业率。逸夫职业技术学校新学期“改革”教学,请用人单位来当学生作业的“考官”,也取得良好效果。灵狮广告公司创意部经理、上海广告公司负责人等都做过这样的考官:工艺美术专业40多名同学一一登台,拿着自己设计的平面海报,阐述创作理念,接受专家质疑。不少考官瞄准所需人才,当场下订单。据悉,本市许多中职校的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等教学计划的制定,都请来相关企业的培训人员作指导,一起敲定。

  企业提前介入缩短了就职者的适应期。德国拜耳、上海石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联合办学,组建了“拜耳班”等60多个以企业名称冠名的班级,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对口班级开讲座,不但讲专业技术知识,还灌输企业文化,以尽早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手术器械厂将一条离心机生产线搬进上海市贸易学校,展开全面产教研合作。这既解决了企业缺乏技术人才、毕业生难找工作的矛盾,学生也多了“练兵场”,技术更娴熟,就业后的适应期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到了两三个月。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结果是“三赢”:学生操作技能过硬,毕业生抢手;学校就业率高,发展动力足;企业缩短新职工上手的时间,节约时间和培训成本。不过,在中职校红火的就业市场中,也存在着一些隐忧。一家大型数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出色的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吃苦耐劳、就业适应能力强、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能力强。中职校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锻炼。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