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孩子成为“陌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44 燕赵晚报

  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出现危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教育并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们——

  不要和孩子成为“陌生人”

  本报记者杨凌

  背景

  中国孩子有烦恼不愿找父母倾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四国高中生与母亲的交流均高于父亲,但父亲比母亲更容易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和日韩美相比,中国父母与孩子沟通欠佳,较少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有烦恼也不愿找父母倾诉。

  与父母沟通是青春期少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四个国家中,日本父母最愿意和孩子交流。据高中生们自我报告,有53.8%的日本父亲经常与孩子聊天。其次是中国父亲、美国父亲、韩国父亲。有93.4%的日本母亲经常与孩子聊天,其次是韩国母亲、美国母亲、中国母亲。这两组调查数据显示,孩子与母亲的交流和沟通要明显多于父亲。而中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要少于其他国家的高中生。

  当被问到父母是否理解自己时,高中生们普遍认为父亲“不太理解我”。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还表现在“反对孩子做喜欢的事情”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孩子独立性的认可程度上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据高中生们报告,日本父母“把我当大人看”的比例最高,中国父母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低。

  总结四个国家的亲子关系会发现,虽然四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亲子关系却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明显好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母亲和孩子的接触比父亲多,因而和孩子的感情更深厚,但摩擦冲突也较多。另外,中国的亲子关系和其他三国的亲子关系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国父母比较传统含蓄,感情相对内敛,因此无论高兴与否,都不会表露得非常明显;第二,中国父母多数是双职工,因此和孩子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也不能深刻理解父母;第三,中国父母和孩子的沟通相对比较少,或者沟通方式存在问题。据新华社

  父母原本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初二至高三的学生,大多数同学认为:心里话只能对同学讲;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很难向父母吐露,父母只会对自己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一些同学认为不愿与父母交流,主要是因为自己犯错时经常遭到父母的严厉指责,非骂即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缺失了?

  “代沟”是可以填平的

  李铭(化名)是一名高一的女生,她向记者诉说了自己的烦恼:“我平时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看书、写作业,很多时候不愿意和妈妈说什么。妈妈喜欢在饭桌上唠叨,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和成绩,翻来覆去地说考不上大学的严重后果,总是喋喋不休。我喜欢看像‘超女’一类的娱乐节目,可妈妈一见我看电视就来气,说看这样的节目对我考大学没什么好处,有时间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可我觉得自己学习还是很努力的,我希望妈妈能让我精神愉快一些。”

  现在上初三的小钧(化名)烦恼来自父母的不理解。“我父母一向反对我上网,只要提到网络他们就和成绩下降、网恋联系在一起,网络在他们眼里就是‘洪水猛兽’。马上就要中考了,我们班有的同学在家上网做习题、浏览一些好的作文,在我眼里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精神寄托。我的想法却被父母认为是想去上网找的理由。我不想辩解,我说了他们也不相信。对于和他们不一致的观点,他们总是马上否定。我的父母文化不高,有时候想问题比较片面,现在我不和他们争,这样只会加剧我们之间的矛盾,所以我觉得没什么可交流的。”

  河北省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正定镇中学党委书记张文婷认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出现危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教育并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说,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是正常的。首先,孩子和家长的生活阅历、心理成熟度、生活内容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话题内容有相当大的差距。父母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总是批评教育,比如教育子女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会引起孩子反感。其次,现在的孩子不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一味地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对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再次,孩子愿意和同龄人诉说自己的心事,而不愿意对自己的父母说,主要出于“心理保护”的本能,父母应该放下架子和孩子当朋友,应该“大方面管住,小的方面给予自由”。孩子要是犯了错,不要动不动就呵斥、打骂,一定要保证和孩子之间人格平等,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孩子要宽容、多鼓励

  现在的家庭缺少交流,很大一部分情况不是家长不愿意和孩子交流,而是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与父母交谈。张文婷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很多时候是需要被肯定、被鼓励的。

  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有许多话愿意和父母之外的人谈,如同学或年龄相仿的亲友。家长谈的多是学习方面的,而且平时命令式、要求式的家庭语言过多,有时候家长谈话的主题、谈话的语气是居高临下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观点、看法不屑一顾,认为孩子年纪小,想法幼稚、单纯,孩子的自尊被严重伤害。由于家长生活、工作压力较大,难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回家里,对孩子说的话听得不耐烦,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都会犯错,家长有时候应该宽容一些,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孩子自然会与家长多一些交流。

  用真心打开沟通渠道

  张文婷认为,虽然亲子关系是双方互动的,但是父母要主动打开孩子的接纳渠道,实现双方的沟通。

  倾听是最佳策略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愿意了解他们的意见、观点或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但要做到真正地倾听还须注意以下几点:和孩子交谈要专心。当孩子有需要时,父母应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专心和孩子交谈,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心;要清楚倾听的目的。倾听就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所以要让孩子尽量说出他们的心事,不要急于批评,父母的职责就是要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帮助孩子更深入、更具体地去面对问题。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父母应该分析问题的发生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以便帮助他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面对。

  考虑周详后再说缺乏周详考虑所说出来的话有可能使孩子受到伤害,所以,父母说话之前要考虑周详、有针对性,不要挖苦孩子,更不要把过去的错误和现在的错误纠缠在一起,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拒绝交谈。

  尽快消除怒气父母难免会因为某件事情而发怒,但在怒气中解决问题往往容易犯错误。因此,和孩子沟通最好是在愉快、温馨的气氛中。家长如果意识到是自己做得不对,就要有勇气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样,父母的心和孩子的心才能相通。

  善于强调积极因素很多父母喜欢谈论孩子的缺点和过失,甚至夸大这些缺点和过失,这样做只会使亲子关系恶化,不如多记着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以欣赏和鼓励,这样才有助于亲子关系健康地发展。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