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士风采馆里院士感言——科学人文精神应从小培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8:36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许琦敏)昨天,上海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带着自己的创造小发明,和杨福家、吴孟超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大院士一起,共同为座落在杨浦区黄兴公园旁的上海院士风采馆庆贺周岁“生日”。小院士们的科技作品和创造过程,让大院士们发出了科学人文精神应从小培养、从细微处培养的感叹。

  从妈妈报考驾校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发明“符号式交通信号灯”,方便色盲人群辨识交通标记,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小院士们的发明,让大院士们惊喜不已。吴孟超院士一边观看这些作品,一边拍着小院士们的肩膀,鼓励他们“将来做大科学家!”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突破创新,而不单纯做知识的“填鸭”,正是大院士们所期待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科学人文精神”,当这个词语从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沈文庆口中吐出,立刻成为座谈会上的“关键词”。沈文庆院士认为,中国经济、科技要“更上层楼”,应重视建立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科学家也完全用利润最大化的思维搞科研,是不能成功的。”爱国、奉献等高尚情操,往往是支撑科学家最终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支柱。

  接过话题,杨福家院士爽快地表态:“只要我在上海,你们要我来开讲座,我一定会来!”从复旦大学校长,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他深切感到,大学仅仅有大楼、大师还远远不够。“‘大楼’代表有形资产,如教学楼、实验条件;‘大师’代表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校园管理——这都能用钱买到。但一个大学、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却只有靠积累、靠传承。”

  昨天,上海院士风采馆正式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在过去一年中,它接待了两院院士56位,接受了2万余人次观众参观,举办了9期“走近院士”和1期“院士茶座”。

  杨福家向全体院士发出呼吁,既然名字挂上了院士馆的墙,就有义务来这里开讲座、参加活动,把好奇、创新、爱国等重要的科学人文素养,传播到公众中去,在“润物细无声”中使科学人文精神成为社会的共识,深入一代人的灵魂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则希望科学精神应更注重向大学生和研究生传播:中小学生是远期的未来,而大学生、研究生是我国科学事业的近期未来,向他们传播科学精神,让创新、踏实、爱国的精神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更迫在眉睫。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