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孩子的零花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8:44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在美国,子女们的消费并不是由家长包办的,孩子们从小便开始树立对钱的支配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美国儿童手中的零花钱越来越多,他们的“小金库”少则数十美元,多则上百美元。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孩子们又是如何使用和支配这些钱的呢?

  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大卫毫不掩饰地告诉同伴:“我每干一次家务活,爸爸妈妈就会给我钱,我把钱放到储蓄箱里,圣诞节的时候,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另一位名叫麦克的11岁男孩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每次帮助父母除草,都可以得到7美元的报酬,因为除草是一件很累的体力活儿。

  实际上,上述情况在美国十分普遍。儿童们很小便开始接受商品经济观念的熏陶,“付出劳动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报酬”,这在美国是一条几乎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而这些钱大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做事挣得的。父母付给孩子报酬大多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喜欢的零食和必要的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实际的劳动锻炼。就连一些富豪对子女也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迫使孩子们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树立“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观念。当然,这种家庭中“公事公办”的交换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有的孩子因此养成了与家长讨价还价的习惯。11岁的加勒斯·斯密斯就悄悄地告诉同学:“现在每当父母让我铲雪时,我都要看一看雪有多厚,然后确定应该向父母要多少钱,这叫按劳取酬。”

  应该说,在父母教育下,大部分美国孩子能够妥善使用手中的零花钱,而并不是随意乱花。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因此他们才有一种珍惜的潜意识,这钱一般也能够用到最重要的地方。美国的家庭消费往往也会对子女的消费观产生影响。比如,美国家庭中有时父母与子女花钱也实行“AA制”,即各付各的账。14岁的玛丽经常陪母亲一同逛商场,尽管她的父母很疼爱她,但如果她看上了一件母亲并不喜欢的商品,那么对不起,母亲是不会为她付账的,如果玛丽喜欢,就得自己掏腰包,这时玛丽就要三思而后行了。“我不愿轻易花掉自己挣来的钱。”玛丽这样说。在美国孩子们的眼中,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他们一般不会因父母不为自己买单而大哭大闹。

  美国孩子手中的钱主要用到什么地方了呢?实际上,孩子们平时的开支项目不少。下面是一张孩子们经常开支的账单:两罐皮特饼干加一听可口可乐要3.5美分;一袋口香糖要50美分;一件“嘎普”T恤衫要28~38美元;一条“丽丝”牛仔裤要55美元;一件事毛、流行的夹克衫要250美元。

  上述开支加在一起总共是342.5美元。这只是一项笼统、模糊的调查统计数据。而实际上,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孩子的消费情况时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来讲,开支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开支也就越多。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购买12美元一册的连环画和7美元一本的卡通故事书,有些男孩子热衷于收藏一些价格1.5美元一张的球星卡。已收藏有一大批这类卡片的基斯说:“我会不断地收集这类卡片并把它们保存起来,我知道将来它们肯定会升值,等我长大了把它们卖掉换更多的钱,买我所需要的东西。”而高年级的孩子则几乎人人都要买13美元一张的CD唱片,中学生尤其热衷于买CD唱片,一个学期下来要花40~50美元;女孩子还要拿出一部分钱,购买指甲油、唇膏一类的化妆品,这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当然,巧克力是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吃的一种食品。

  在老师的教育、家长的开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花钱,懂得了怎样花钱。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孩子,尽管存钱的目的和对未来的打算各有不同,但他们大都懂得不能随便乱花钱的道理,并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一个平时很喜欢吃巧克力的三年级学生说:“我不会花很多钱买巧克力,虽然我很喜欢巧克力,但我决不会一下子吃30块巧克力的,因为那样肯定会倒胃口,还不如把钱存起来为今后打算。”另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则坦率地告诉老师:“过去我有零花钱时就会急急忙忙地把它花掉。现在不同了,每次我帮爷爷遛狗,都会得到2美元,我都存起来,用来购买最需要的东西。”相比而言,高年级孩子的打算则要长远一些。“我想,等我长大后肯定会有不少朋友,我会去参加朋友的PARTY(聚会),还会有汽车和房子,这些都需要很多钱,我想现在还是节俭一些好。”这是一个高中男孩的打算。

  ·文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