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好,她想要自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2:22 海峡都市报

  “我女儿说看到书就很烦”、“不想读书,我想辍学在家”、“老是考不好,我想干脆自杀算了”。日前,不少高中学生和家长向本刊的教育心理热线(13655994920)吐苦水,诉说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烦恼。

  题目做不出,焦急得当众大哭;几次没考好,失落得想逃学辍学;被家长斥责几句,就灰心地讨论如何“终结”自己……在应对学习的同时,学生们的消极心理渐渐显露,苦恼着“到底该拿学习怎么办”,家长也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苦恼“该怎么帮孩子”。

  号码为2216××××的学生小林反映:

  上高一后,状态很不好,老师上课讲得很快,听得似懂非懂;布置的作业又多又难,很多题目做起来很吃力,想到第二天头都痛了还是想不出。考试的时候,脑袋经常“卡壳”,看了题目觉得挺熟悉的,难度也不大,但脑袋里就是一片空白。其实做练习的时候都做过类似的题目,也都会做,但同样的题目出现在试卷上时就是做不出来。

  每次考着考着,就做不下去了。看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卷子上空空的,再看别的同学笔动个不停,觉得整间教室就自己不会做,很心急,但是越急越做不出来。以前自己数学在班上很好,现在一落千丈,明明上课很认真听,也做了很多课外题,但是成绩还是越来越差。

  考完了都很沮丧,觉得没脸见同学。一想到在学校里要面对老师、同学,就不想再读书,想着辍学在家自己看书更好。

  平时父母亲老是“上课要认真听”、“这次考多少分”、“班上其他同学考多少”说个不停。一没考好,父母就开始教育“要考好”、“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听到这些,心里面觉得很烦躁,作业做不下、课本也看不进去,觉得读书很无聊、很没意思,也很怀疑自己到底会不会读书、是不是读书的料。有时候就想这么过着还不如别活了。

  班上像这种情况的学生有好几个,有的女生每次考完试要大哭一场,大家都觉得越活越没意思,都没有学的劲头。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用什么方法“自杀”、该怎么“死”法比较不痛苦。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割脉太痛苦、跳楼太悲惨,吃安眠药最不痛苦但如果没死成还要洗胃,想来想去觉得活着累、死也累。

  点评:谨慎学习疲劳综合征

  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情绪波动性较大,易产生烦恼。而且今年高一新课改后教材比以往变动较大,知识点多、难理解,像小林这样对学习高度紧张关注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学习上的不顺利产生焦虑,她反应出来的正是典型的“学习疲劳综合征”。

  学习疲劳综合征,既是心理紧张、精神压力过大所致,也是平时不注意科学用脑产生的大脑疲劳。它不仅会引起学生的生理疲劳,而且会导致对学习的厌倦情绪。如小林,她就表现出作业做不下、课本看不进去,经常烦躁,觉得读书很无聊、没意思,甚至想“干脆辍学在家,自己看书”。

  至于小林苦恼的“平时会做的题目一到考试就不会”,很大程度上也是日常紧张学习累积的紧张、焦虑在考试情境与考试本身的强烈刺激下而引起的考场“怯场”。因为情绪高度紧张和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心理活动出现暂时中断或失调的现象。

  小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方法自杀比较不痛”,也是因为学习上不顺利而引起的。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重点中学的学生或者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习尤其是考试成绩很看重。另外,由于年纪小,看法比较片面,同时受到的挫折比较少,一旦学习上不顺利就很容易引起偏激心理,把学习(特别是英语数、理化生等学科学习)看得特别重,好像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就好像得不到认可,找不到自身价值,因而导致焦虑抑郁、行为反常等身心障碍。

  提醒:合理用脑避免疲劳

  怎样解决学习疲劳综合征?建议同学们一定要保证合理用脑、合理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营养,补充脑细胞能量的消耗。可以适当多吃海产品、番茄、黑木耳、核桃等天然营养品,以消除疲劳、帮助睡眠、缓解压力、增进记忆力、改善情绪。多做有氧运动、增强体力也是好方法。每天跑步或步行30分钟,每周5次。除此之外,时刻保持乐观情绪,也能使大脑保持最佳状态。

  平常考试时,要用平常心看待。考前合理休息,在考前半小时内,不要继续进行高度紧张的复习,避免谈论和考虑有关考试的问题,可以听听轻松悦耳的音乐,活动活动身体等等。拿到试卷后,先填写有关身份栏目,后挑选试题中难度小、最有把握的题目开始做起,答题时先慢后快,以逐渐适应考场内的紧张气氛,不断获得成功,以求自我鼓励,增加信心。这些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防止怯场。

  一旦出现考试不顺利或者学习上遇到挫折,学生就要学会放宽心态,不宜过于看重一时的成绩。家长、老师还有学生本人应该意识到,其实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而不只是读书。成长包括很多方面,如身体的发育、社会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智力的进步、道德品质的培养等等。读书求知主要涉及智力发展,只是成长的一个方面。我们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重成才更重成人。

  本期点评:泉州师院王丽馨老师

  编后:在教儿育女过程中,你是不是常常遇到棘手问题,欢迎参与到我们的团队中,让本刊教育心理专家团为你献策。E-mail:muguer@163.com,热线:13655994920。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