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课改五大“后遗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2:22 海峡都市报

  泉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年以来成就有目共睹,课改的旺盛生命力始终生机勃勃,并没有像开始时有人所担心的“改不下去”。

  然而,瑕不掩瑜,在当前课改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跟不上,部分学生“吃不饱”,一些老师只顾讲求形式……

  上期,我们请来泉州实验小学曾志安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激活课堂上“零思维”学生的经验,本期,让我们跟随泉州师院附小、南安实验小学等业界权威人士及一线教师,继续对课改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进一步探索。

  

破解课改五大“后遗症”

  教材简单,优等生“吃不饱”?

  话题研究:潘新盟(泉州师院附小课研中心主任)

  知识点增多、注重基础知识,是课改后新教材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不少一线老师反映,新教材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从难度上讲,教材的难度降低了、考试方式也改变了,任课老师不用像过去一样担心出现老“拖后腿”的学生。

  但要求降低随之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基础较好、走在前面的学生就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据老师们反映,有一些优秀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很强,有的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管鲍之交”、“公子小白”等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知识水平已经赶上一般的初中生。

  学生吃不饱,也是老师及家长们颇感困惑的一件事。

  策略:

  学有余力

  正好培养综合素质

  对于这部分“吃不饱”的学生,泉州师院附小潘新盟老师表示可以采取“额外引导”的方式来解决。一方面,和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同龄孩子的交流差异等,有的放矢引导其学习更深的知识。比如,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自己和老师们就会指导他们多去阅读书籍、报刊等,甚至可以建议他们去看看奥林匹克方面的书籍(如果学生有兴趣)。这样一来,不但能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而且也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加强师生间的课外交流,作为老师,可以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作品,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加强自身的自学能力,开阔眼界。

  另外,潘老师认为,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其他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比如附小就有许多的兴趣小组:棋类、球类、音乐、体育、美术等等。“课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还把眼光全部盯在课本上,那就违背了课改的宗旨!”潘老师建议老师和家长们要把视野放宽,真正体会课改的内涵,让孩子们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与技能。

  过度减负,“荒废学业”?

  话题研究:苏雪云(永春县横口中心小学教师)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是课改的精髓之一。在课改之前,一个生字抄上10遍、一段课文抄写5遍是不少学校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之一,机械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实施课改后,这种机械性作业量大大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多了。如何利用减负后的时间就成为家长、老师关注的焦点。

  “放学回家后除了玩还是玩。”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读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回家后常常丢下一句“没作业”或者“作业做完了”就玩得不见踪影。家长们很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减负”而“荒废学业”。

  策略:

  转变观念

  在玩乐中学习

  该如何合理利用“减负”后的宝贵时间,避免荒废学业呢?永春县横口中心小学苏雪云老师认为,应该引导孩子们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室,变“死学”为“活学”,在玩耍中、游戏中学习很关键。

  苏老师谈道,很多家长包括老师都还是习惯把教室作为孩子学习的唯一课堂,好像孩子一走出教室就脱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和家长们有意识地“寓教于乐”,那么即使是一条街道、一个商标甚至一袋方便面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对象。

  比如拼音教学,很多学校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这对处在识字辨音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很枯燥无味。而苏老师则把它变为一项游戏,她用毛笔写了许多拼音卡片让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玩“开心对对碰”的游戏,在寻找“碰头”对象的过程中学会拼音。

  再如设立“识字加油站”、“错别字库”,平时在家里或者跟孩子外出逛街就可以引导孩子注意发现生字或者错字,一块店铺招牌、一个路标、一袋方便面都可以拿来作为发现对象。苏老师的这种办法还真管用。据她说,她教过的班级第一学期每人平均认字只有50多个,到第二学期人均识字一下子突破了500个字。

  平时在家中,家长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类似的辨音、识字游戏,把坐在教室学习的刻板方式变为活泼、有趣的游戏学习。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定下目标,或者与孩子一同展开竞赛,看自己每天能认几个字,比比谁认得多。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游戏学习方式,自然也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孩子在玩耍中荒废学习。

  评价问题仍然令人不安?

  话题研究:杜耿星(泉州师院附小副校长)

  在课改前,考试分数不仅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差生还是优生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课改实施后,分数不再是统一化的标准,如何建立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有效评价机制,是各学校和教师极为关注、深受困扰的一大问题。

  事实上,因为中考、高考的“指挥棍”威力,社会上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是看分数、看升学率,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不自觉把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担心学生基础不扎实,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担心如果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到时候在升学考试方面会不会吃亏,会不会耽误了学生。

  策略:

  教书育人

  万变不离其宗

  泉州师院附小杜耿星副校长认为,大家的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首先,既然提出了课改,今后的评价就自然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了。比如说如今的中考,就不以分数论,而是以等级论,考80分与考100分就不再被明显区分出来了,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说,万变不离其宗。课改也不是不教书了,书还是要教的,只不过,现在更关注所有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而且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果大家都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杜校长说,最直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仅仅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行”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参与到学生成长中。

  对于老师的评价,杜校长透露,附小的做法是:不仅从任课老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情况、平常布置的练习、作业中考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水平,每学期还设立专门的教师反思课堂、教师公开课教研、基础教育论文比赛来考查,同时开展家校互动活动,进行家长调查,多方面多层次对教师做出评价。

  

破解课改五大“后遗症”

  经费欠缺,落实难度太大?

  话题研究:卓东榕(南安翔云中学教师)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经费不足是制约课改发展的瓶颈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深受经费之苦,在德化、惠安、南安等地,许多学校至今还没配备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基本教学设施,难于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

  在南安某农村学校任教的潘老师形容自己所在学校的课堂是“上课教一教、学生读一读,念一下书教一下生字,万事大吉”。尽管课改的理念很好,教材也很好,但学校经费不足带来的是老师工资低微、学校设施欠缺、教学资料不齐等直接问题;而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课余又承担着繁重的家务。这些都加大了课改在农村学校推行的难度,不仅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受到制约,而且学生综合实践课等自主探究性活动也受到限制。

  策略:

  自力更生

  开发特色资源

  农村学校地理偏僻、设备落后,在先天上本就条件有限,再受经费制约之苦,课改进程自然处于落后态势。但以南安翔云中学为代表的泉州农村学校,发挥身处农村的地理特点,变劣势为优势,在课改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据翔云中学卓东榕老师介绍,该校地处安南同交界处,村落分布零散、学校软硬件残缺,学生出门是山、入门也是山,信息极其闭塞。面对如此落后的环境,该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就立足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特色,开展旅游、生态综合实践课程活动。

  翔云中学环境调查实践课程《小河在流泪》就是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环境污染情况时,以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却熟视无睹、长期遭受严重污染的小河为调查对象。再如旅游类调查节目《走进尺五云峰》,也是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的丰富旅游资源,让学生在走进家乡、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同时,学习到别的地方学生学不到的知识。

  教师素质不同,穿新鞋走老路?

  话题研究:黄献串(南安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课改后的教材空间度大、知识面广,对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校本课程的确立,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搜集资料、上网查证、制作课件,这无形中给执教的老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一方面,课改对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受到自身素质、观念的影响,要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由于教师素质的差异造成对课改理解有误,一部分老师仍保留着课改前的教育观念,在上课时仍然习惯“一言堂”,在教学中保持着支配学生、控制课堂的欲望;一部分老师把课改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式化,有的老师几乎整堂课地让学生表演小品,有的老师整节课让学生讨论,还有的半节课看书半节课讨论。一节课下来,老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而学生在热闹之余却没学到什么知识。

  策略:

  课前课后

  两手准备,灵活应对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黄献串老师认为,从头讲到尾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和袖手旁观形式,说到底都是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课标的要求、没有量身定做好教学目标。黄老师说,目标的设定,不但应该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还应该考虑书本知识与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的联系,这样上课时才可能避免一味“填鸭”式的教师独霸课堂或者上课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

  同时,课改进行5年以来,课堂情况由单一转向越来越千变万化,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灵活应对课堂生成、动态推进教学的能力,做到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教师要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课堂的可能性多作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我要怎么来应对?黄老师说自己在同校老师《大禹治水》的公开课上,听到一位学生说大禹为治水十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舍不得家”、“三十岁才结婚、担心妻子问得慌”时,面对如此出乎意料的看法,授课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回归到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精神具有很大难度。如果没有对课堂可能性作好充分预测,一堂课就可能因此而中断。

  二是在课后要加强对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这堂课的实际情况与预设的一致吗?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我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坚持这样做,对提高教师灵活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能力大有好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