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学生共同求道、寻业、生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4:29 新民晚报
本学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罗书华开出了一堂特殊的课:《红楼梦》讲谈。说这门课特殊,不是因为内容,而在其形式。课堂上,侃侃而谈的主角是学生,罗书华反倒在做笔记,只是偶尔对学生观点提示总结一番。学生所做的功课是在课前,讨论的选题是事先发布在BBS上的,每个同学必须花二三个小时读完一回《红楼梦》,再发表评论,方能前来上课参加讨论。罗书华有个梦想:“要寻找一间成为聊天室的教室。”这个学期,他的梦想成为现实。 记者请教他,为何追求这样一种上课形式?他回答:培养创新人才应该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了。罗书华对我国古代的文学家韩愈所论述的“师道”——“传道、授业、解惑”,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道’该是每个人都永远寻求的真理,我只有和同学们一起求‘道’”,罗书华说,“‘业’也一样,学业、知识永远在变化、发展,如原有的科学定理,几年后就会发生变化,有业可授者也会很快成古董,何况我自己学术不精。所以,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创新、学到创业的本领。” 至于“惑”,罗书华认为:“我感觉自己的‘惑’还应比学生们多。‘惑’最好由自己来解,别人靠不住。现在的课堂,不是惑多了,而是少了。现在更急的任务不是解惑,而是生惑、增惑。有思考、有怀疑、有疑问,比有答案、有解决方案、有现成的路要好得多。”为此,罗书华心中的“师道”是:“求道、寻业、生惑”。 罗书华说:“以前我们习惯的上课方式是讲完后就走了,这个相对轻松。但是,你不知道学生将会往哪个方向跑。你要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这才是为师之道。”他认为:“大学生所学到不应仅是静止的、不变的知识,而应该学到一点提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罗书华承认,并非所有的大学课程都该采用他的这种方式,但有一种境界应该是教师们所追求的:老师上课,不再是一人在侃侃而谈,众人在下洗耳恭听。复旦大一学生王珏说:“上了罗老师这门课,让我感到真正是来上大学了。” 本报记者张炯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