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14个岗位引来240名高学历者竞聘博士硕士争当辅导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9:00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徐 敏)高校辅导员曾经被认为是一份辛苦琐碎、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的工作,如今这一观念正被打破:上海师大今年计划招聘14名辅导员,吸引了近240位硕士、博士来竞聘,其中不乏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名校毕业生。该校日前举行辅导员招聘笔试。

  对这次招聘,上海师大设了“高门槛”。在市教育部门要求的中共党员、一般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六级”、“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招聘条件。短短一周内,学校收到基本符合条件的应聘简历240余份,应聘者比去年增加50%。应聘者男女比例约为4∶6,其中许多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专业人才,也有部分理工科专业人才。

  事实上,在本市其他高校,也普遍出现辅导员岗位炙手可热的场面。这两年,上海的教育部门以及高校,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订了一系列新政策: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少高校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使辅导员晋升有保障,有的高校还评出了“教授级”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可以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等校外岗位双向交流,发展天地广阔。

  许多应聘者表示喜欢辅导员这份职业。复旦中文系一位女博士说,在高校当专业教师,可能只是专注某一“点”,但辅导员工作给应聘者一个宽广平台,需要应聘者有较强适应能力,能面对不同学生,处理校内外各种事务,锻炼交流与沟通能力,这在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这位应聘者还表示,高校有丰厚的学术资源可享用,只要自己合理调配时间,不仅所学专业不会荒废,而且还能掌握其他专业能力。

  应聘者中还有“海归”,王虹就是其中一位,她在德国大学修读金融专业硕士毕业。她说:“我学的专业讲究投资回报,但与我对人生投资回报的认识不一样。辅导员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份职业应该由高素质的人来从事,我愿意来应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