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钱一花光联盟就散”怪圈专家认为产学研合作要成功需“无缝链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时下,产学研的话题很“时髦”。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就是大家联合起来申请课题,等钱花光了,联盟也就解散了。如何将这种流于形式的“花架子”转化为一种持续创新的模式?昨天,在市科委主办的“产学研联盟专题研讨会”上,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专项”的承担者们纷纷现身说法,试图破解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密码”。

  合作形式不拘一格

  政府做“红娘”,然后同吃同住,自由“恋爱”: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形象地描述了眼下不少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他强调,在产学研的结盟过程中,企业的内在需要强于任何说教,“是企业要,而非政府要。”

  除了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比如,绿谷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组建联合研究院,从原来的简单购买成果发展到战略结盟;上海机床厂则在公司设立研究生工作室,让大学教授和学生长期驻扎在厂里搞研究,所有课题均来自生产第一线;万达公司在开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时,不仅组建了产学研联盟机制,还把用户——市疾控中心,也拉了进来,全程参与项目攻关。

  利益分配最为敏感

  市工商联在近日进行的一次有关产学研合作的调研中发现,约有9%的合作破裂,是因为成果在推广应用中难以兼顾各方利益造成的。而几乎每一位发言者都表示,利益分配问题在产学研合作中至关重要,处理不好,很容易伤了和气。

  从客观上讲,产学研三方本来就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要完全“一个鼻孔出气”有些不现实。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刚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家可以“求同存异”,先确定一个共同理念,进而在彼此尊重、平等坦诚的基础上,实现双赢。

  身为企业方,包起帆则带头提倡,企业在利益分配上不妨气量大一些,多做事少拿钱。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则完全“论功行赏”,不搞“大锅饭”。也就是说,成果可以是大家的,但专利可以属于个人或者某一方。

  从“有缝”到“无缝”

  从原来高校、研究所上门推销成果,到企业出题三方共同解答——市纳米技术孵化基地主任陆明炯认为,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正在从“有缝链接”向“无缝链接”发展。他表示,企业不应被当作某项科研成果的试验场,或者某项技术的推广对象,而要全程介入开发过程,把握好整体方向。

  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童天雄看来,构建一个成功的产学研联盟,五种“力”必不可少。即项目有活力、承担者有实力、合作要有耐力、领军人物有吸引力、政府则提供支撑力。他表示,任何一种产学研合作都得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赶时髦”的事情做不长久。而只有长期同甘共苦式的合作,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本报记者任荃本报实习生杨婧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