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元只是杭州品一口茶的钱 55元却是山区儿童救“命”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9:25 浙江在线

  

55元只是杭州品一口茶的钱55元却是山区儿童救“命”钱

  十年前,周建敏和这些山里的孩子一样;十年后,身在城市的他没有忘记感恩大山,用爱心点燃了贫困山区孩子的“助跑”行动。周建敏,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们,知识改变命运。

  偶然一次发现

  引出到西部山区支教的念头

  去年暑假,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大二学生周建敏组织策划了一次“追忆峥嵘岁月,播撒青春希望”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和几个同学跋涉千里去了贵州遵义地区的一个山村。正是这次西部之行,才有了后来的结对行动。

  周建敏说,去西部的想法纯属偶然。有一次他在网上查资料,无意中看到贵州习水县民化乡中心小学的几张照片。看到图片的一瞬间,周建敏被震撼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微笑和他们简陋的家让周建敏产生强烈共鸣。从那一刻起,他就想给这些山区孩子一点帮助。

  暑假到来前,他已经打定主意去西部山区做暑期社会实践。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并在学校里招募到实践队员,仔细商量了计划。他们希望在贫困山区选择一个样本,进行短期支教,并做一次教育状况调查。

  几天后,7人小分队组成。一番曲折的查找,他们打听到民化乡中心小学的联系方式,并事先联络。7月20日晚,周建敏和6名队友坐上开往贵州的火车。40多个小时闷热拥挤的旅行,再经过两次汽车颠簸,他们终于来到埋在深山的民化乡中心小学。

  孩子们真苦

  “窝棚”里的午饭是一锅丝瓜汤

  到达学校是第三天下午4点多。原本放暑假,但学校组织了很多学生等候远方来的客人。

  学生们穿着不能再朴素的衣服,一个个瞪圆眼睛好奇地看着远方来的哥哥姐姐。“知道你们要来,学生们把自己最好的衣服都穿上身了。”校长王中辅告诉大家。

  这时,实践队员王成突然发现,队伍中的一个男生好像染过了头发,有几撮是黄棕色的,于是好奇地问了一句。旁边的老师告诉王成,这个名叫罗小龙的男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头发颜色才不均匀。

  “真的很心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回忆当时场景,周建敏语调沉重。安顿好后,实践队来到一个五年级学生家里。校长说是离学校最近的一家,但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都是崎岖盘绕的山路。

  按照学校说法,这一家在当地生活水平不算最差。但他们进门后发现,这家连个像样的“摆设”都没有:不大的一间屋子像一个大窝棚,阴暗潮湿,墙壁裂缝很宽,好像要倾倒,屋顶的漏缝下方用一把破雨伞挡着,床上堆着凌乱的衣服,石板上放满坛坛罐罐,灶台用石头胡乱堆砌而成……中午吃饭,队员们本以为会有土家菜,但没料到他们端上桌的午饭就是一锅没有油水的丝瓜汤。

  “以前总看见报道说贫困人家孩子上不起学,直到我们来到这里才真正有感受。”周建敏和队友通过调查发现,民化乡的几个村子人烟稀少,住户分散,每家都靠种田过活,都有三四个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患病没钱医治卧床不起,有的父母则双双外出打工再也没回来过,孩子的父母把他们扔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别说上学,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临时改变想法

  7名队员放弃支教转向资助

  两天的调查初步结束后,周建敏和队友转变了想法。他们觉得,对这些孩子来说,做几天形式化的代课老师并没有太大意义。“他们并不缺老师,上不起学才是最大问题”。由于家庭实在太贫困,这些学生每年区区百元的学费都交不起,有几个家长已经有了不想让孩子再上学的念头。

  实践队从学校拿到一份特别贫困学生名单和情况表后,又对表格上的52个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核实。晚上回到住处,7名队员仔细商量后决定,先从52人中找出7个来,和他们一一结成帮扶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业。

  学校五年级有个女生陈林,爸爸在家务农养牲畜,母亲多病无钱治疗,弟弟、妹妹都在上小学,还要供养年迈的爷爷,前不久,她外婆的房子又被大火吞噬。一连串的不幸遭遇让周建敏对这个女孩有了更多怜悯。临行前,他找到陈林,说了资助的想法,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随身携带的文具。

  第二天,实践队踏上返回杭州的火车。一路上,周建敏两眼望着车窗外美丽的群山,沉默不语。他在想,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今后的出路会怎样?是不是和他们爹娘一样,继续“懵懂长大——背井离乡打工——家人无法团圆”这样的老路?周建敏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艰苦岁月,想到了还在浙江山区里过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父母。他觉得,如果不是读书改变人生轨迹,他可能还没走出大山。

  此时,他心里已经萌生了策划一场更大行动的想法。

  发动周围同学好友参与“1+1”

  52个贫困儿童都找到资助人

  52个学生中,7个已经有人管,剩下的45个怎么办?

  由于7个队员中有3个自己也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贫困生,靠队员的力量显然不够。大家商量后一致同意周建敏的想法——发动身边人的力量,在校园里发起一场“1+1”爱心结对行动。

  一回到杭州,大家就忙开了,先发动他们周围的同学,同学再发动同学。面谈、电话、短信、网络留言,能想到的方式都想到了。就这样,短短一个星期52个贫困孩子都找到了资助人。

  除了7名队员,其他45个资助人中37个是在校大学生,不仅有浙工大的,也有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的学生。一个同学在江苏工作的表哥听说后,二话不说加入进来。浙工大建工学院团委得知此事,拿出活动经费和余下的7个学生结成对子。

  寻找资助人过程中,队员们事先讲明,如果结对就要一管到底,负担每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学费。小学每人每学期55元,初中每人每学期100元。资助人首先拿出55元作为山区小学生下个学期的学费。第一笔钱汇总起来,周建敏立即汇到习水县民化中心小学校长王中辅的账户上。

  常人看来,55元不算多,很多孩子却因为家里拿不出这笔钱即将辍学。周建敏和他的同学很感慨:“55元,只是在杭州品一口茶的钱,但55元却是山区儿童的救‘命’钱。”

  从社会实践结束到现在,一直在贫困中挣扎的周建敏,坚持着每个月从打工和奖学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汇给和他结对的陈林。周建敏还询问陈林的身高尺寸,买了一套新衣服邮寄过去。其他资助的同学,在定期负担学费的同时,从各种渠道为结对儿童募捐衣物和文具。

  让他们欣慰的是,助学行动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一募捐到衣物等物品后,周建敏和同学即到邮局办理邮寄手续。一位也在办理邮寄的市民俞阿姨看到他们大包小包,就好奇地问在做什么。得知实情后,这位热心阿姨很感动,当场掏出钱来付清了所有邮费。

  不久前,得知周建敏和同学捐助贫困山区孩子的事情,浙工大学生会专门在校园内开展了一次衣物募捐。几天后,满载爱心的4大编织袋衣物又踏上西行的列车。

  周建敏和同学们说,现在还没有过多经济能力,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等今后有了更大能力,他们会把关爱给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