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实现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重大突破 纳米探测器:确诊疾病仅20分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9:00 解放日报

  本报讯 (通讯员 张文清 记者 徐敏)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极高,在救治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及早确诊,而常规确诊急性心肌梗塞需40分钟。笔者昨天从上海交大获悉,被称为“纳米探测器”的多功能生物医学工具———纳米磁性微球,在交大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制备成功,有望将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确诊时间大大缩短。

  “纳米探测器”的学名是“单分散高磁响应性纳米磁性微球”。纳米磁性微球早已在医学领域得到了临床应用,多用于病毒检测。但因其含磁颗粒总量一直在35%以下,检测灵敏度难以提高。“纳米探测器”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微球中含磁颗粒总量超过70%,在磁场作用下,大量的纳米磁性微球可准确抓住被检测对象,把它们“集中运输”到指定地点,快速检测出来。

  上海交大古宏晨教授、徐宏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纳米材料对于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此次研制成功的“纳米探测器”,实现了30年来含磁颗粒总量的突破性进展;其制备成功,也是功能纳米材料可控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这类微球表面还可根据应用需要,被包上一种特殊的壳,从而可以连接上特异性的生物分子,实现在临床诊断、靶向药物、细胞标记、核酸提取、蛋白分离与纯化等方面的应用。

  纳米探测器有一双火眼金睛,可广泛应用在快速检测肝炎、艾滋病、心肌梗塞等生物医学领域,整个检测时间缩短到仅需20分钟左右即可得到准确的定量结果;对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到100倍;对处于潜伏期、用传统检测法会漏网的病毒,也能灵敏、及时地逮到;还可参与苏丹红、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的检测。另外,它可替代昂贵的进口试剂,大大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

  最近,这项科研成果的相关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该杂志是全世界化学及相关学科引用率第一的顶级杂志。

  抑制癫痫病找到新机制

  我国科学家最新成果发表于《神经科学》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昨天出版的《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一项最新成果:科学家瞄准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关键受体,在其分子层面的结构中找到了一个小小“亚基”。若针对这个小亚基的抑制药物研发成功,癫痫病将得到抑制。

  癫痫俗称“羊癫风”、“羊角风”,属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总发病率达1%到2%,在儿童中发病率尤其高。另外,脑中风、脑外伤、脑炎等也可导致癫痫。然而该病至今仍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现有药物只是缓解其发作症状。

  在人类脑神经中,存在众多作为“信使”的神经递质,它们与各种受体相结合发挥作用,其中NMDA受体则在癫痫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聚焦于NMDA受体的4个亚型,初步锁定构成2号亚型(NR2)的A、B、C、D四大亚基,终于发现亚基A(NR2 A)与癫痫抑制机制的相关性最大。研究人员利用两种经典动物模型“电刺激点燃模型”和“匹罗卡品模型”,来模拟人类听觉、言语、嗅觉、味觉等中枢所在地———颞叶发生的癫痫病。结果表明,针对这种亚基A的拮抗剂,不仅能延缓癫痫病形成,还能同时抑制癫痫持续状态中诱发的病理现象———苔藓纤维发芽,证实了这种抑制关系。

  专家表示,基于抑制NMDA受体NR2 A亚基的药物,可通过特异机制,抑制癫痫病产生,这可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