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的盛会 民俗的狂欢 大众的节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09:55 扬子晚报
无锡:吴文化孕育的太湖明珠 江苏省无锡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区域性交通枢纽,东距上海128公里,西去南京183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相邻,北依长江,境内有35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岸线。无锡现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区7个区。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总人口584.17万。无锡是一座充满机遇又颇具竞争力的城市,曾被权威机构认定为"中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和"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之一,位列2006《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四位,并被认定为"2006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2006年"首届中国最具旅游竞争力城市"评选中,无锡成为江苏唯一跻身10强的城市;在《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无锡又列全国第七位。 著名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也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吴文化在此发祥。周朝太王之长子泰伯南奔无锡梅里,"断发文身",睦亲和众,筑城立国,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并由此带来中原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吴文化。历史在这里积淀了尚德务实,励志开拓的民风,培育了东林党人"经世致用"、关注民生的学风,孕育了重教、尚德、务实的社会风尚,所有这些都为无锡成为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米市"、"布码头"、"丝市",为无锡近百年来民族工商业、乡镇工业和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 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诗人李绅、画家顾恺之、地理学者徐霞客,画家徐悲鸿、国学大师钱钟书、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故乡。无锡籍两院院士79名,列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中心 19 世纪中期无锡已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20 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改革开放后,无锡的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目前,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4%的经济总量和1.1%的税收,吸引了全国4.2%的外资。目前,无锡已成长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2005年,无锡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两个城市之一。2006年,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9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8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80元。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投资热土 这座江南名城传承醇厚历史文化韵味之余,国际化程度不断跃升,正面向世界,成为众多客商瞩目的投资热土。截至2006年底,无锡累计批准外资企业近万家,利用外资连续数年稳定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贸易伙伴已达200多个,主要伙伴为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美国和东盟。至2006年底,《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已有72家著名企业落户无锡,共兴办项目137个,总投资达31.83亿美元。无锡在中外客商眼中,已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 无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众多,集江、河、湖、泉、洞之美于一体,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全国 10 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这里既有太湖美景精品,如太湖鼋头渚、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又有文化旅游名品和度假休闲新品,如灵山大佛、薛福成故居、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基地三国城、唐城、水浒城、陶都紫砂游等,开放式的无锡蠡湖新城,经过生态修复,成为太湖风景线上的文化景观。目前无锡共有5个四A级景区和12个三A级景区。2006年,无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3100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无锡将突出转变增长方式、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构建和谐社会、争创全省和谐发展示范区,提高执政能力、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 无锡:阔步走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具有7000年人类生活史,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无锡是西汉故城,2200多年来,城址未迁,城名依旧,宋元时期形成的平面格局基本未变,城内历史街区风貌保持较好。无锡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县城建在惠山东麓、古江南河西岸。唐宋以来,城址向古运河东岸扩展了一倍,形成"龟背形"和"一弓(河)九箭(河)"、"玉带"、"束带"的古城空间格局,至今未有大变。城内及近邻现有荣巷、惠山、清名桥、小娄巷四大历史街区,保护面积52.24公顷。城郊现存荡口、严家桥、甘露、玉祁、礼舍、黄土塘等古镇。 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文物史迹众多,省级文保单位数居全省第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五位。目前市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大型地下文物埋藏区5处,鸿山遗址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惠山祠堂建筑群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3项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0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光绪二十一年到20世纪20年代,无锡涌现出大批的民族工商业家,并形成六大民族资产集团。规模庞大的民族工商业体系为无锡留存工业遗产百余处,不但有企业厂房、百年老店,而且有银行、会所、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等,在国内具有独特性和稀有性,有32处工业遗产已列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举办,形成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 "十五"期间,无锡以 "发掘精华资源、凸现无锡人文、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品位"为主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无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1处增加到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12处增加到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0处增加到136处;历史文化街区从1处增加到4处,并先后启动规划建设,保护区面积由18.78公顷增加到52.24公顷;名镇、名村从1处增加到6处;鸿山遗址于2005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市累计投资5亿多元,修复130余处文物建筑,建立纪念馆、博物馆等文物开放单位50余座。无锡还在全国首先成立了文化遗产局。 在 "十一五"期间,无锡以"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为主题,确定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四名"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实施《"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任务责任书》,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各级政府责任。确定文化重点工程,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领导负责制。举全市之力实施清名桥、荣巷、小娄巷、惠山历史街区、"三泰一址"吴文化遗迹遗址、荡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博物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泥人博物馆、米市博物馆等十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以文化遗产"软实力"的利用来打造和提升无锡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凝聚力、影响力、开放度和美誉度。努力把无锡建成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贯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辉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研讨: 吴文化节之学术盛典 这是2007中国(无锡)吴文化节期间的一台学术盛会:10日,来自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将携79篇学术论文,围绕"吴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这个主题,进行主题报告和论文交流。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一方面,在挖掘、展示、弘扬吴地文明的同时,为无锡举办吴文化节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又从学术角度,钩沉这座城市的办节深度。 论文丰富:注重研讨成果 在记者手头获取的2007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目录上,提交的论文已达79篇。丰富的论文内容,让人们对研讨成果充满期待。 2006吴文化节期间,吴文化国际研讨会更注重于对"大吴文化"概念的研讨。在各种学术观点的激情碰撞中,吴文化学术研讨获得重大突破:对吴文化的时空和地域有了重新认定,研讨会论文编成专著出版。2007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明确,研讨内容更集中、更丰富。 和谐文化:展现时代特征 作为2007吴文化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今年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把主题确定为"吴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引人注目。 许多专家表示,无锡是吴文化的原生地和核心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是吴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生动记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所具有的尚德务实、崇文重教等特点,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血脉相通。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建设无锡和谐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这次研讨,吴文化的优秀传统将与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品牌辐射:拓展办节广度 作为一台学术盛会,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从目前提交的论文数量上看,明显多于去年,研讨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悉,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代表有来自美国、韩国、立陶宛等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陕西、湖北、山东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吴氏宗亲代表、长三角地区吴文化研究专家,此外,长三角16城市党委宣传部领导将成为研讨会的"新生力量",更有北京、山东、浙江的学者,愿意自费前来参加研讨。国际研讨会成为2007吴文化节又一个磁场,吸引着众多"深度来宾"。 单红 惠山庙会: 吴文化节之民俗狂欢 在2007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系列活动中,"参与面最广、互动性最强"的,当属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老爷出会、千人巡游、吴韵悠悠,"复活版"惠山民俗文化庙会,14日起将在吴地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簇拥中,把那些尘封已久的民俗文化定格成底片,冲印出富有无锡特色的文化影像。 惠山庙会重现老无锡风韵 由周秦时代腊祭演变而来的惠山庙会,是无锡人心中一张温馨的老照片:老爷出会的盛况,曾名动沪宁、声播四方,成为无锡民俗文化中一幅特色鲜明的画卷。本着还原庙会原汁原味民俗文化的思路,惠山民俗文化庙会将以"老爷出会"为主线,引出千人巡游活动,与四个固定演出点形成互动,串起一个动静结合、互动参与性很强的惠山庙会。 据悉,"老爷出会"时,千人巡游队伍将从锡惠公园九龙壁出发,沿映山湖、秀嶂门、古华山门、惠山横街、通惠西路、惠河路、惠山直街、张中丞庙,返回秀嶂门。届时,鼓乐飘飘、旗幡招展,30支巡游队伍浩浩荡荡而来,载歌载舞,边行边演,重现惠山庙会"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景。 "非遗"展示彰显吴地文明 2007吴文化节的核心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是这一内容最淋漓尽致的诠释。惠山直街上前店后坊式的泥人展示、泰伯殿两侧厢房内的"非遗"图片展与刺绣、竹刻、微雕、剪纸、撕纸、纸马等"非遗"项目动态展示动静结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及传承人当众表演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制作过程。通过展示民间工艺美术绝活,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起所有的精气神,为传承、保护、发展、利用营造新的生存空间。 “庙会经济”探索办节新思路 惠山民俗文化庙会让诸多传统记忆复活,但惠山民俗文化庙会却不仅仅是一座传统文化荟萃的大舞台,"庙会经济"使其成为探索"市场运作"办节新思路的"试验田"。 作为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形式,庙会是民间"市集形式之一",商业是庙会文化中与生俱来的禀赋。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期间,将有130多个摊位入驻,商品均与庙会民俗文化的主题相吻合: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民间工艺品、民族服装与玩具等应有尽有。"庙会经济"潜在的巨大商机,使正在积极探索办节新思路的无锡坚定了信心:加大市场运作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解决资金,使节庆活动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单红 曲直 “乡筑”保护: 吴文化节之全新话题 本届吴文化节增加了一个全新内容,这就是"乡土建筑保护"。4月11日,近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云集无锡,共同参与2007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本次论坛将围绕"乡土建筑保护"这一全新主题,组织相关研讨、参观和展示活动;还将通过《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正在日渐式微的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据了解,过去,只有具有历史意义或纪念意义的重要建筑才受到公众和文物部门的重视。而近年来,蕴含着丰富文化意义的乡土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个新的热点。早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古迹遗址大会上,就通过了《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国际宪章》。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十多位国家级专家,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两位官员和国内多个地方的文物局长,足见"乡土建筑保护"主题的受关注度。 与会专家学者将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国乡土建筑保护出谋划策。而当地文化部门也试图通过这次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更好地完善清名桥、惠山历史街区、严家桥、荡口古镇等民间建筑、乡土建筑集中区的保护修复规划,各好地保护江南水乡特色的乡土建筑。 共祭泰伯: 吴文化节之“三地联动” 泰伯是吴地人文先祖,其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为吴地人民世代敬仰。为了传承这种精神,今年的吴文化节开幕式上首次举行盛大隆重的"两岸三地同祭泰伯"典礼。在鸿山泰伯墓祭祀典礼现场,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多个省市的至德宗亲组团前来,以敷土礼祭拜开启吴地三千年文明先河的先祖泰伯;在香港和台湾,也将同时分别举行泰伯祭祀典礼。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对先祖泰伯的缅怀之情,将无锡、香港、台湾三地的至德宗亲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岸三地同祭泰伯",成为今年吴文化节的第一个亮点。 祭祀乐舞是吴文化节公祭泰伯的重要内容。今年15分钟的祭祀乐舞主题为"开拓兴邦、崇文重教、至德和谐",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万民敬仰》,以"酒祭"的形式祭天、祭地、祭祖先,表达吴地百姓铭记泰伯"三让天下"、勇于开拓、从俗化俗、建立句吴的至德精神和不朽功绩。第二篇章《吴韵绵长》,以"乐祭"的形式进行祭祀,无锡鸿山遗址中考古发掘出土的悬鼓、青瓷编钟、缶、磬等乐器,通过复制首度亮相于公祭乐舞中,以吴地音乐反映泰伯开创吴文化万古流芳、永泽吴邦的主题。第三篇章《至德和谐》,以"舞祭"形式表现悠久灿烂的吴地文明。整台乐舞古朴、庄重、大气、简练,音乐铿锵悠扬,场面恢宏壮观,表演人员达到500多人。 精品演出:吴文化节之“舞台惊艳” 江浙沪众多评弹名家应邀而来,两省一市锡剧票友踊跃参赛,赵志刚带着新版越剧《红楼梦》,茅善玉携着经典沪剧《雷雨》,大型原创吴越多媒体舞台剧《玉飞凤》集合越、锡、昆三剧种……明星荟萃的一台台精品演出,将使2007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一次又一次"舞台惊艳"。从4月10日至16日,锡城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天天欣赏到顶级阵容的表演。 "吴韵悠扬"彰显地域特色 《吴韵悠扬》锡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也好,江浙沪评弹名家名段会书也罢,又或者是以无锡为故事背景的沪剧《雷雨》,还有那好几场名为"吴地风情"、"风雅吴地"和"吴风清韵"的激情周末广场文艺民歌、民舞、民乐专场演出,这些演出从外到内都散发出浓郁的吴地文化气息,内容也恰好契合了吴文化节的主题。 4月11日,江浙沪评弹名家将云集锡剧博物馆,三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首批代表性传承人邢宴春、邢宴芝、金丽生将会亲自登台演唱;4月12日,市人民大会堂将上演《吴韵悠扬》锡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这台去年在上海引起轰动的演唱会此次"移师"无锡,28位代表各个流派、活跃在锡剧舞台上的老中青演员各亮经典唱段,必将为吴文化节添上亮丽一笔。 "市场运作"贯穿办节理念 由两家民营文化企业共同制作、排演的大型原创多媒体舞台剧《玉飞凤》,采用三个吴地剧种同台演出的崭新形式,讲述一个发生在无锡的故事,将于4月16日作为吴文化节的闭幕式演出在大众剧院上演。这是民营文化企业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登上吴文化节的舞台,它们的意义在于把新鲜的"市场运作"理念带进了吴文化节中,为无锡探索办节新思路,使吴文化节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人民节日"。 "人民节日"吸引群众参与 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决赛将于4月15日在锡剧博物馆举行,这场规模盛大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开赛以来,已吸引了江苏、浙江、上海14个报名点共800多名票友踊跃报名,成为近些年锡剧票友们的一次盛会。据悉,除了25名通过层层筛选晋级的选手外,票友大赛还吸引了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的锡剧爱好者参与,他们将作为特邀嘉宾参演决赛。票友的热情有目共睹,而票友的"戏迷"也相当疯狂,锡剧票友大赛过程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戏迷观赛。 (袁 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