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信义坊步行街成为杭城首条学生创业一条街,如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9:39 浙江在线
拿到市人大代表、中策职校校长段峰提交的《关于要求将信义坊步行街开辟成为杭城首条学生创业一条街的建议》时,我们有一种见证的喜悦。 年前,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创业计划设计比赛揭晓。当拿到这些创业计划书的时候,我们很震惊。尽管它们的作者都是不到20岁的高中生,但计划书的规范性,以及他们对创业的理解和文字中表露出来的创业激情十分难得。本报教育版以整版的篇幅予以了报道,展现了职高生出彩的创业计划和计划书背后的故事。本报“教育聊吧”紧接着还邀请杭州几所职校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创业”话题。聊着聊着,不经意间碰撞出来的一个“火花”,让在座的人都兴奋不已,觉得“大有可为”。 这个“火花”就是“学生创业特色街”。在说到学生创业环境时,中策职校副校长郑效其想起,他之前去无锡考察时留意到,当地有个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店铺品种多样,都是学生自己出资、自己经营、盈亏自担、风险自负,与社会上的公司唯一的区别是,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给他们很多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门面房的租金比较便宜。 杭州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特色街,是不是可以发展一个?偶然所得的“他山之石”令我们觉得不容错过。要知道,从大环境来说,“创业”二字在杭州有很多优势,刚刚闭幕的党代会上提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谐创业”就是一个重要途径,杭州鼓励全民创业,鼓励生活与创业的高度融合。一条“学生创业特色街”,可以说是“和谐创业”中最年轻也是最具活力的一股力量。一旦它真正创办起来,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闯荡的舞台,显现的是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宽广品格。 回到教育本身,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这批本没有被“看好”的孩子把创业进行得红红火火,用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对职高生的“老眼光”,这种示范效应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两个月以来,中策职校的老师们展开了反复论证和调研;两会上,这份“集大成”的议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见证的兴奋之余,我们也有诸多感触,一篇新闻报道引出的无限报道空间,令我们对自身职业的使命感有了更为深层的认识。 议案本体—— 压力面前思变 近几年,杭州城区每年毕业的中职学生有1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情况还算不错,算上升学的,总体能维持在95%以上。但毕竟职高毕业生直接走入社会,要面临与大学生同台竞争,劣势多,优势少。 有一份数据: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高校计划毕业生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浙江省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9.8万人,比2006年增加2.2万人。这样的压力面前,大学毕业生笑不出来,定位有别的职高生也一样。 既然社会上的“饭碗”数量有限,有没有其他路径了呢?段峰他们想到了创业。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创业平台,让他们——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市场的洪流中“下水”游泳,提前感受一把。 段峰代表说,创业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举两得:不但可以增加就业能力,还能把有限的“找饭碗”变为无限的“造饭碗”。 得让创业有集群效应 说这个想法是“集大成”,已经比较成熟了不是大话也不是空话。段峰的议案中不仅提出想法,还有很多具体建议,甚至几次考察过后,连“点”都“踩”好了。 以下是她议案中的一段话: 关于要求将信义坊步行街开辟成为杭城首条学生创业一条街的建议 籍“运河申遗”契机,打造“休闲、旅游、服务”品牌的杭州运河沿线整治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信义坊步行街作为运河沿岸的一颗“明珠”,通过政府导向的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其经济发展和文化休闲的双重功效,使杭城运河开发整治呈现新亮点。 推动信义坊步行街“起死回生”。信义坊步行街建成五年来,由于市场定位、资产重组等多方原因,一直处于半沉寂状态。很多市民觉得可惜。 将信义坊步行街开辟为学生创业一条街有足够的人气和市场基础:步行街周边人口集聚,适合开辟服务中低收入人群的创业街;周边有中策职校、交通职高、开元职高等学校,对中职学生就业创业便利;杭州市大学毕业生人才公寓正建于祥符镇,离信义坊较近,吸引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优势。 段峰说,零散的创业行为还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我们更希望这条街能像“文三路”一样做出特色来,既让学生从创业中受益,又能薪火相传维系集群化效应。 其他城市的做法 目前,学生创业平台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可供参考: 学校主导的创业平台。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高校中开办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街”。我省的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先后建立类似的“创业联盟”。 段峰实地考察后发现,此类平台规模都不大,以校内人群为主要客源,经营项目普遍缺乏“含金量”,整体效益不佳。 企业主导的创业平台。国内多个高新科技园区都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多为企业与大学合作共建,也能得到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和指导。 政府主导的创业平台。2003年4月创立的“天津青年创业中心”最为典型。该中心是天津市政府再就业工程的重点项目,融青年创业、择业、交流、开发、培训、储备等服务功能为一体。 段峰说,以上三种形式中,前两种局限明显,辅助青年创业的政策和资源比较缺乏。知识、项目、优惠政策等软性服务较多,而资金、场地仍是“瓶颈”。“天津模式”则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议案延伸—— 主动出招化解被动 看得出来,段峰并没有“就事说事”,她考虑的是整个学生就业“大军”而非职业学校这一小块。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大环境下,杭州也面临同样问题。段校长说得很在理——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招化解。“杭州完全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推出与杭州市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学生创业扶持机制。” 光靠学生、学校是不够的。如果要把“学生创业基地”作为长效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前提,更多的还需要政府支持下的三个转变:观念上,就业唯一到“创业解决就业”的转变;政策上,简单扶助到配套措施、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税收等多元业支持体系的转变;区位上,零散的“单打独斗”到“创业一条街”的转变。 段峰心里一直合计着:“文三路”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王牌”没用几年时间。如果顺利,“创业一条街”成为名牌也该为时不远。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