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秤已退场修秤技艺也难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1:05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叶碧玉

  手工秤,一种曾与闽南生活息息相关,而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小商品,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当年,泉州城里有国营的计量厂,专门生产秤,现在手工秤没有了,变成了电子秤、台秤等。而那些懂得修秤的师傅,也日益减少,在泉州市区,人们熟悉的只有一位叫鲍建兴的师傅,几十年来,他一直守着这门手艺,为需要的人上门服务。他说,修秤很累很脏,而且赚的钱不多,他坚持的目的只是不想让修秤的技术这么快在泉州消失。

  

手工制秤已退场修秤技艺也难留

  鲍师傅正在专心修秤

  找人修秤真太难

  这两天,在泉州东湖菜市场卖菜的王大妈可犯愁了:自家的电子秤坏了,打电话到厂家去要求修理,厂里说要她自己把秤带过去,再安排人检查维修,而且要赶在上班时间去,节假日休息,不营业。王大妈想,厂子在新华路那边,而自己在东湖,有一段距离,先不说修秤的费用,就是坐车来回也要十几元,她要卖多少菜才能挣到这个数啊!而且她又不能为了修杆秤,专门停业一天,多不划算。于是这两天她只好先跟旁边熟悉的商贩借秤用。借秤可不是什么好事,不好意思老拿着人家的秤不放,还要等人家不用了,这不仅影响了生意,还惹来顾客一阵不满,说她“干吗有秤不用,还要不要做生意了”,心里真是不舒服。

  就因这件事,最近王大妈特别怀念以前随处能找到人修秤的日子。

  传统制秤不简单

  据鲍师傅介绍,以前人们都使用一种简单的手工秤,也叫杆秤。杆秤的制作过程很复杂,手艺也不简单。从截木、搓绳开始,到做成一杆好秤,中间要经过十几道繁琐的环节,而好的制秤师能凭一家秘技独占鳌头。

  制秤第一关是搓麻绳,接着刨木,浸杆,定位,打秤花等。制秤时,先将取好的木材刨圆,刨成一头粗一头细,打滑。然后放入烧碱水中作颜色处理,当木材颜色从黄转黑时,颜色处理完毕,之后晾干,开始细作。大致步骤为装钮、校秤(打下记号、注明刻度)、分格、钉秤花。最早的秤花用紫铜浇制,而后改成水银和锡混合。

  制秤的木材是用进口硬木做成,即红木、花梨木、铜炒(昆田木)等,产自印度尼西亚一带。硬木的好处是吸水性小,避免秤杆变形。在鲍师傅不满20岁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地区使用木材是有计划的,需要每年从有关部门报批,而制作杆秤也只是在国营的工厂里进行。

  手工秤退出市场

  鲍师傅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市制废除,一律改为公斤制,手工秤的生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每天都有顾客排队等候取货。这是手工秤的辉煌时期。

  而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泉州计量部门规定固定摊贩一律改用电子秤,这给传统的手工秤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电子秤价格的逐渐下降和其实用性较强,手工秤悄然从历史舞台上引退。

  如今,除了农村一些人家里还留有以前的杆秤外,市场上已经看不到手工秤的存在了。鲍师傅说,厂里根据规定,改成生产电子秤,一些师傅留了下来,而一部分人从国营厂里出来,改行修秤。

  修秤手艺在公道

  随着制秤技术不断革新,手工杆秤退出市场后,出现了电子秤、台秤、案秤等不同产品,一些大型电子公司还需要用到磅秤等。鲍师傅说,有一些做生意的人拿秤过来让他维修的时候,会暗中提示多给他一点钱,让他在秤上做一下手脚,以达到赚钱的目的,但鲍师傅坚决不答应。他说,修秤的人如果心不正,不讲公平、公道,那市场就乱了,消费者也要受到损失,修秤要先修正自己的良心。

  如今,鲍师傅每天的工作就是帮人修秤,他说,以前人们的秤坏了,必须拿到工厂去修理,而工厂有时间限制,周末不上班,要是人们急着要用秤,就显得很不方便,于是他决定采用上门服务的方式,近一点的就骑个电动车过去,远的就骑摩托车。鲍师傅笑称,王大妈是不知道他可以上门修秤,否则就不用那么烦恼了。

  后继无人难传承

  我们打电话给鲍师傅的时候,他说正在华侨大学附近帮人修理磅秤,不久就回来。在南门乌岸头鲍师傅的家里,记者一进门就看到一座台秤,还有一些修理的工具。鲍师傅说,那是别人拿过来让他维修的,问题不大,半个小时就能修好。

  鲍师傅边修秤边告诉记者,现在他跟几家电子公司有了长期合作,他们公司的磅秤出了问题,打个电话他就过去,很方便,而且价格也不高,一般500公斤的磅秤拉到工厂去修要50元左右,运费还要自理,而他上门去修,只要30元。尽管赚的钱不多,有时候来回还要走上十几公里的路,但鲍师傅说,自己有这个手艺,正好别人也需要,不用的话就浪费了。

  说到以后,鲍师傅有点感慨,他说,现在年轻人都嫌累嫌脏,不愿意学习修秤技术,以前他曾教过几个学徒,让他们到惠安、安溪一带去发展,如今也不知道怎么样了,现在家里几个孩子都做别的工作了,只有他还一直坚持着,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