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教育券助跑希望与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13:32 浙江在线

  

一张教育券助跑希望与梦想

  黝黑肤色,一头短发……老师把姚奇领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一直沉着个脑袋,手里捏着一张教育券的存根。

  18岁的姚奇是长兴中学高二(17)班的学生。“如果没有教育券,我可能已经离开学校,跑到哪儿打工去了。”姚奇的声音夹着几丝羞涩,说完话后又习惯性地抿紧了嘴唇。

  上课铃声响了,姚奇将教育券存根放在桌子上,用手用力抚平,小心地塞进了一本笔记本……

  贫穷家庭连遭噩梦

  长兴县,吕山乡,港北村。村头一栋两层小楼,就是姚奇的家。

  屋里的摆设很简单,寥寥几件家具和电器陈旧不堪。姚奇说,这栋小楼是他6岁的时候,爸爸花光家里所有积蓄盖起来的。

  阴暗的小楼里如今只住着姚奇和71岁的奶奶宋虹英。

  姚奇的脑海中,几乎无法找到妈妈的影子。“听别人说,在我才6个月大时,爸妈就离婚了,妈妈跟着别人跑了。”姚奇依旧低着个头,喃喃地说着。

  9岁那年,发生在嘉兴的一场车祸,又从他身边夺走了爸爸。家里失去了惟一的支柱。

  整整10个年头,奶奶种菜卖菜的微薄收入,成了家里仅有的经济来源。

  尽管小学和初中的学杂费不过两三百块钱,但经常到开学前还没凑够。“只能先欠上几天,等凑齐了再补上。”奶奶宋虹英回忆说,“后来,学校看我们实在困难,就把小奇的学杂费免了。”

  凭教育券领回了学费

  2005年,姚奇考进了县里最好的高中——长兴中学。那天,姚奇一路蹦着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奶奶。宋虹英喜在脸上,却是愁在心头。

  学费,再加上住校费,一个学期需要近两千块钱。“家里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宋虹英说,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她心急如焚,还是没办法凑足小奇的学费。

  懂事的姚奇很清楚家里的难处。“他跑过来说,要么就不念了。”宋虹英说,“我可没答应,还骂他没出息。我一直都想让他读大学。”

  报到那天,姚奇带着奶奶东借西凑的钱,勉强交上了所有的费用。老师听说姚奇家里的情况后,告诉他可以申请教育券。

  填过一张表格后,姚奇很快领到一张教育券,上面写明了免除费用的项目和金额,“学费1500元”、“住宿费320元。”

  在老师的帮助下,姚奇凭教育券领回了几天前上缴的学杂费。

  “政府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老师告诉姚奇,以后每个学期,他都能用教育券代交学费,不需要家里再出钱了。

  周末的一天,姚奇把近两千块钱带回了家。宋虹英当场就懵了,“我当时根本弄不清楚这钱怎么回来的,一开始还以为小奇在外边做什么坏事了。”

  姚奇解释了老半天,宋虹英这才算明白了,开心地笑了起来。“是政府替咱家小奇交了学费,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家里最大的难题。”

  因为学费有了着落,姚奇的口袋里也有了一些零花钱。每次过完周末回学校前,奶奶都会把一把皱巴巴的一元、五元钞票塞进他的书包。

  姚奇省吃俭用,攒下了一些钱,用来买一些课外辅导书。

  “他的心情开朗了很多,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了。如今一直排在班级前10名左右。”宋虹英说,“我经常告诉小奇,一定要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政府出钱帮他读书的,我们一定要回报社会。”

  让每一个孩子

  都有书念

  这个学期,长兴中学共有29名学生领到了教育券。

  2001年,长兴县率先推出了教育券制度。这项崭新的入学支助制度还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经过4年的探索和实践后,浙江省于2005年起,在全省推广助贫教育券制度。

  据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浙江省是惟一一个在全国推广教育券的省份,同时也是教育券实验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制度最规范、受惠学生最多的省份。

  2004年以前,瑞安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曾一度出现“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现象,瑞安市向民办普高、职高推出了“教育凭证”。民办普通高中每招收一名瑞安籍学生,可获200元奖励;民办职业高中每招收一名学生,可获奖励300元。

  对瑞安民办学校来说,教育券对发展和维护民办学校的信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绍兴县又推出了“外县籍学生免缴杂费教育券”。以免费教育券的形式,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平等的就学权利。

  从9月开始,在绍兴县就读的近3万名外县籍学生就可以享受到和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免缴杂费。绍兴县“外县籍学生免缴杂费教育券”每学期发放标准为初中130元,小学100元。

  来自省教育厅的消息说,去年,全省4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课本作业本费、住宿费等项目的减免,受益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5%。宁波市近17万人次学生得到了资助,资助金额近1亿元。全省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7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0.14%,各级财政补助2.44亿元。

  》》》专家点评

  教育券有助弥补社会裂痕

  中国大陆的“教育券”实践始于2001年的“长兴实验”,其后数年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模式的教育券实验,成为浙江省在教育领域的三大重要制度创新之一。

  继长兴县之后,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相继推广了这项制度,浙江的力度最大。

  教育券制度具有普遍可实施性,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公民有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权利;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竞争性配置有助于提高其利用效率;教育券计划并不减少公共教育资源总量。

  它所传递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从制度上保障了公民教育平等的权利。

  在社会转型期内,社会裂痕的产生再所难免。教育券的出现,让家庭经济能力相对较差的适龄青少年,也能够平等地实现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裂痕,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在教育投入上,公共财政到底应该支助谁,是学校还是学生?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政府和教育部门。现在,教育券已经准确地传达出了一个信息,公共财政应该支助学生,而不是学校。学校只是承担和履行教育职能,这是它的社会责任。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就近入学的制度和观念开始转变。学生和家长将会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权。而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势必要花更大的精力去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浙江的教育券制度在国内还树立了一个特别的“榜样”。通过发行教育券支助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有效解决了这个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

  当然,我目前还有个建议,不妨设立县市、省、中央三级教育券。尤其是中央教育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比如,安徽的流动人口子女,无论是到浙江还是到别的省份,都可以行使其受教育的权利。人口流入地的政府,则可以凭借教育券和中央政府进行结算,获得经济补偿。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吴华

  从教育券看到社会公平

  一年到头没有像样的新衣服,下饭的只有一个咸鸭蛋甚至“免费汤”……这几天,我们走访了一些家境贫寒的中小学生。

  如果没有“教育券”,他们中的某些人可能已经离开了学校。他们的家长可能因此深深自责。

  同是一片蓝天下的孩子,这将会给他们造成怎样的心理创伤?我们又该如何去填补这道社会裂痕?

  长兴中学高三学生成功的学费一直由亲戚“赞助”。申请到了教育券后,他长长舒了口气。用成功的话来说就是,“亲戚供我念书,免不了有些难为情。”

  长兴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扶贫助学经费转化成教育券,就能保证专款专用,贫困生不必担心失学了。

  另外,以非现金的方式补助,防止了层层克扣与流失,家长不能把发给学生的补助挪为它用,学校也只有在实施了教育义务后才能够兑现。先教育消费,后兑现补贴,使国家财政对教育的补助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给予学生的“暗补”转为“明补”。用教育券保证贫困生接受教育,这体现了社会公平。

  我们欣慰地看到,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脸,家长们也不再只是叹气和无奈。

  就让更多的“宋虹英”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多一份期盼,让更多的“姚奇”们,安心求学,继续希望和梦想!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实习生 谢贤伟 记者 王增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