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三学生与九旬学长共话同济精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02:46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林颖颖 同济百年校庆,再次把一位武汉年逾九旬老人和一名上海大三学生联系在一起。一对年纪相差70余年的忘年交,以朴实的书信形式,共同回忆母校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探讨同济人踏入社会后做人做事的道理。明天,他们将相聚在同济校园,一起祝福同济百年华诞。 新老校友两年前结成忘年交 说起和同济41届测量系校友高时浏的相识,同济传播与艺术学院大三学生小陶记忆犹新。“高爷爷是第一个登上北极的中国人,为学校的历史添了不少光辉。两年前,他回同济访问,我作为学生记者有幸采访了他。”小陶告诉记者,当时听说要采访同济最老的一代校友,既兴奋又紧张,可采访中感到高爷爷既平易近人,又风趣幽默。更让小陶惊讶的是,高时浏已是90多岁高龄,依然能把当年在同济求学的故事生动地叙述出来。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同济百年校庆来临,小陶给定居武汉的高老写了一封邀请信,很快就接到了高老的回复。 两代人共同解读“同济精神” 尽管年纪相差70余岁,不过作为同济人,他们有着相通的情感。“高爷爷告诉我,不论哪个时代的同济学生,对求学的态度都是不变的,那就是一份同舟共济的信念。”小陶说,尽管高爷爷是学理工的,而自己是文科生,但通过3年的学习,她对这份信念也怀有深深的感悟。 记者近日致电身在武汉的高老,高老告诉记者,他在给小陶的回复中提到了不少当年学校的情况。“学校当时条件很差,一个馒头得几个人分着吃,没有实验室,就在寝室里做实验,大家互相鼓励,终于一起渡过难关。”高老在电话里动情地说,同济人做学问有一股子特别朴实的精神。 作为新一代的同济学生,小陶对同济精神则加入了新的理解。她告诉记者,当时选择报考同济的新闻专业,是因为同济具备浓厚的理科氛围。“在理工科学校学文科,对自己是一种挑战。这3年学习中,身边不少理工科学生的踏实勤奋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老学长解题授做人做事之道 “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了,我向高爷爷请教踏入社会后该如何做人做事,他用一道物理题为我解释,让我印象很深。”小陶拿出这道物理题给记者看,虽然题目只是短短的两句话,但解答过程非常繁细,整整用了两页纸。“高爷爷用解答过程告诉我,将来踏上社会,如同解答这道物理题,不要被简单的题目所蒙蔽,而要从头做起,注意细节,踏踏实实地去干,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 高时浏则告诉记者,他特地写了一句话送给小陶:“不要做刻在墙上的空头宣传家,要做勇于行动的实干家!”小陶说,这句寄语将铭记在心中,成为她踏入社会后的鞭策。接受学校邀请的高老将于明天到母校同济,小陶届时将迎接老学长归来,共同为母校的百年华诞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