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当大学校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08:50 东方网-文汇报

  这是一次大学校长的高端论坛,这是一次中外校长和专家的观点碰撞,这是一次探讨“大学精神是什么”“大学校长干什么”的学术研讨,这是一次“大学回归大学”的理念引导。

  在浙江大学110周年华诞之际,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13个国家28所会员学校的校长齐聚杭州,举行APRU第11次校长论坛。10年前,几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共同发起成立了APRU。如今,这个组织已经拥有15个国家的37所会员学校,其中中国有7所会员大学,它们是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台湾大学。

  本次论坛的话题非常宽泛,但与会的校长专家三句不离本行:今天我们如何当校长?

  大学精神——追求科学,接近真理

  85岁的杨振宁的演讲引起了校长们对大学精神的讨论。

  杨振宁关注的是大学的科学研究,谈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他表示,尽管两者在未来都会有发展,但应用研究会更受重视,基础研究则会趋向于关于越来越大的方向,如天文学;或是越来越小的方向,如物理学。他称“21世纪是应用研究的时代”,许多人类面临的新难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全球变暖这样的问题,要求更多的应用研究来解决。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一直关注大学的人文精神。他最近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时,听到许多与会代表对大学的批评:许多大学过于重视研究成果,而忽略了人的发展。

  杨卫“转达”的这一批评引起了大学校长们的强烈反响。APRU现任主席、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对这一批评表示认同:“我们是不是正在发生偏移,或是默许自己发生偏移?”布朗认为,大学本应该以科学研究为核心追求,但眼下确实是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马来亚大学副校长达图克·萨莉姆说:许多学生和家长只对有商业价值的课程感兴趣,人文学科不被重视,过分的商业化理念甚至对科学本身都产生了影响。他对杨振宁教授的演讲提出质疑:未来科学如果更趋向于应用研究,那么在这个商业化的世界里,追求真理想法和现状如何保持平衡?

  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虽说是工程师出身,却认为大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年轻人对基础科学发生兴趣。他的观点受到校长们的认同:眼下我们需要科学,也要理解科学。校长们认为,未来大学的学生,要学会同时用科学的视角和人文的精神,综合考虑问题。

  儒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大学应该培养公众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专家。大学生不一定成为社会灵魂,但应该成为核心价值的保卫者,他们要服务社会,为个人提供机会,自立,接近真理,理解人类,以及具有人文精神。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大学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一种人文、科学的精神。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不光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让他们懂道理,知道如何应对挑战,面对压力和困难。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的大学缺少在学术和研究上的顶尖人才。

  国外校长现身说法

  与中国高校的校长相比较,海外的校长更愿意谈自己的具体工作。从这些洋校长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他们掌管的大学之所以成功的缘由。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杨祖佑认为,一流大学的校长的任务,就是把好教授请进来并且让他们长期留下来。一所一流大学必须营造最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校长的任务就是寻求、招募世界顶尖学术人才,创造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长期留下来做研究。

  他说:“在我当校长的第一年,我没有外出旅行过,我把时间都拿来和教授吃饭。那一年,我一个不漏地和全校900位教授分别进行了100次午餐会。教授跟我谈话、举荐时,我特别用心听,把他们的话听进去。为好教授配置好的研究环境和优秀团队,是我的主要工作。1998年,我到普林斯顿大学去请格罗斯教授来。我为他配备了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使他在研究领域更上一层楼。7年后,格罗斯获得了诺贝尔奖。200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芬恩基德伦也一样,我请他来的时候对他说:‘我会为您特别筹款,设立讲座教授,只要您肯过来。’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他就获了奖。拥有了一群优秀的教授,校长才能把教授们宏观的眼光汇聚成学校的宏观眼光,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才能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说:他的责任,是给学生创造多元文化的环境。他介绍说,该校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国外,三分之二的老师是以一流的薪水从世界各地聘请而来。“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无墙文化:思维不设墙、概念不设墙、人才不设墙。我们不是教会学生某一种统一的活动,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相互影响,能够激发创造力。”

  本报记者万润龙通讯员单泠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