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材料忧思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12:26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吴泓

  

教辅材料忧思录

  有人说,开学了,最忙的莫过于书商。此刻,他们的眼睛正盯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辅的实际和潜在消费者……

  中国的教辅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据《南风窗》载,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至少在600亿元以上。

  家有孩子,房间再大也无济于事,叠床架柜的不是一本本的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辅导书落,洋洋大观。最近,家住泉州东湖新村的曾女士就粗略统计了一下,她读高二的女儿,保存的教辅资料就有近300本。

  曾女士说,她最近准备搬家,周末抽空整理一下女儿的书房。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吓一跳:中学5年,女儿使用过的教辅竟然有这么多!这还不算各种各样的袋装练习和试卷。

  学生如此,老师呢?

  丰泽区某中学的卓凡(化名)老师平时素以“清流”自居,可是在他的案上,记者还是找到了不下二十本的教辅资料。

  ……

  那么,这蔚为壮观的教辅书带给老师和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像出版者的好心和家长们的期望一样?带着疑问,记者展开采访。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的忧思也如同师生案头的教辅书一样,越叠越高。

  忧思一

  惰性的“土壤”

  在泉州市江滨路图书批发市场,记者看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教师使用的教参、教案,学生使用的练习册、试题,不仅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而且许多教辅的内容都是详之又详、细之又细。随手翻开一本高中语文参考书,新课标中的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大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小到字词音形、字句释义,都写得犹如戏剧的分脚本一样详尽。而教师各学时的分配,所要讲的内容、提的问题,板书样式,指定学生课堂和家庭的练习,各单元的测试……也都一一写上。

  教辅图书越出越厚,越出越“实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是出版商为了迎合某些教师的需要所为。”对此,泉州图书批发市场一位书商汪经理一语道破玄机。“此招可谓用心良苦,套用一句老话:师有所呼,书有所应。”汪经理透露,在泉州一些中小学校,教师不备课或很少备课、不写教案或很少写教案,上课直接选用教辅材料讲解,单元测评和考试也直接从教辅材料中摘题,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对出版商的这番“美意”,并非所有的老师都领情。丰泽区的卓老师就对越来越“实用”的教辅书籍很反感。他认为,这类书籍已经完全变味,不是“教辅”,而是“鸦片”,对勤奋教书的老师裨益不大,反而滋生了“惰性的土壤”。

  卓老师说这话时忧心忡忡,因为在他的身边,就有一些同事长期依赖教辅,有的甚至已经“堕落”到了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手的程度。

  记者视点:一些教师长期在“实用”教辅的支撑下,滋长了惰性,导致职业素养和技能的退化。由此想起了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主演的一部影片《摩登时代》里的一个镜头:一个人用餐时,坐上一台机械椅,周身器官不动,舒服地靠机器“喂食”,甚至连最后的擦嘴动作也是由机器完成的。这是一部滑稽戏,闲时看看尚可一笑,但是,如果离开了这个“自动喂食器”,或是发生机械故障,结局又会如何?

  忧思二

  学生的“捷径”

  “不买教辅,那孩子岂不是太吃亏了,万一成绩掉下来怎么办?”在市区东街刺桐花图书城,记者随机采访了7个前来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无一例外,他们都把教辅当作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法宝。

  事实果真如此?曾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上学期一共做了13本教辅书,虽然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成绩却不见起色,始终在班级30名左右徘徊。女儿向她诉苦,许多题目当时会做,可上了考场却一点也想不起来。

  相比之下,曾女士的女儿算得上坚守净土的榜样,而面对目不暇接的教辅材料,更多的学生毅然选择了走“捷径”。泉州某中学男生小王很直白地告诉记者,这条捷径就是“抄”。

  丰泽区的卓老师就经历过一件既可气又可笑的事:上学期,有一次收到学生交上来的练习,全班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做得很好。欣喜之余,他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问起解题思路,岂料无人能答。追根刨底之后才明白,原来所谓很好的答案都是抄袭而来的。卓老师很不解,因为不仅后进生在抄,就连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在抄。

  抄风在校园内日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小王说了一句在他们同学中间颇为流传的打油联:教辅材料满天飞,连做带抄也难为!他无奈地告诉记者,恰恰是名目繁多的教辅材料,让他不堪重负,才走上“捷径”。

  记者了解到,开学伊始,在泉州各大书店上演的中小学生购书热潮,都是直奔教辅资料而去。虽然不见学校的统购,但人手一张的购书单中,老师的“建议”赫然纸上。

  记者视点:教辅教辅,抄岂能辅?学生变做作业为抄作业,与其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谁该为道德的流失埋单?正如一名心理专家所忧虑的:(学生)开始是偷偷摸摸地抄,慢慢地越抄胆子越大,甚至舞弊……他们浑然不觉得舞弊可耻,因为,这都是平日里司空见惯的。

  忧思三

  思维的“鸟笼”

  不可否认,经过近年来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今天的教辅市场已经比过去规范了许多。早年那种盗版横行,泥沙俱下,几个人搭建一个“草台班子”就编写教辅的现象已经很少见。

  在泉州各大书店,记者看到:品牌教辅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这些品牌教辅,出版商、编撰者大都声名赫赫,质量可信度也高。

  然而权威恰恰是创新的最大障碍,因为它淡化了使用者的疑虑。在采访中,记者听鲤城区的一位家长曹先生说起一件“趣事”,他今年11岁的孩子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子俩有一次做问答游戏,儿子问:鬼子哨所是什么时候有的?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抗日战争时期。结果证实他的答案“错”了。因为儿子很较真地翻开了一本同步训练,里面的标准答案是:1937~1945年。曹先生说,他当时被弄得啼笑皆非,向儿子解释了老半天,儿子仍然是将信将疑。相比之下,儿子更相信教辅资料所言。

  记者在泉州图书批发市场接连翻了十几本品牌教辅,发现每本后面都附有标准答案,而一袋袋的习题试卷一般分成两套,一套试题,一套答案。记者留心看了一下,有一些主观思维很强的题目,比如语文的习题,也被“好心”的专家包办代替,做了圆满的解答。

  “既有了现成的答案,又有了权威的说法,学生的思维很轻易就被框死,就像囚笼里的鸟一样……”卓老师感慨地说,他每次上课,都尽力引导、启发学生,满心期待能有不同的声音、精辟的见解,但是这种愿望常常落空。他承认,这与教辅书对学生思维的“压制”有关。

  记者视点:长期不用的金属,锈迹斑斑;长期不动的大脑,呆滞僵化。在教辅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思维的领地,失去了锻炼、展示和发挥智力的空间。在教与学中,“怀疑”本来是创新的兴奋剂,心中无“疑”自然就不会再探究和思考。可悲的是,这种“无疑”不是“真的无疑”,而是“不再去疑”。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