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杭州招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09:07 浙江在线

  诺贝尔奖得主来杭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过昨天浙江大学把两个比诺奖得主再“高”一点的人请来了——两位诺奖评委!这是第一次。他们在杭州做了三件事,一件是大家感兴趣的,就是他们怎么找那些得奖者的;两件是与大家切身利益有关的,就是他们要在浙大成立一个研究中心,还要招学生,带到瑞典去读书。

  每年400多人被提名诺奖

  这次来的两位评委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伯尔杰·约翰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斯文·李丹。

  全球有这么多科学家,他们怎样选到最优秀的?

  物理奖评委伯尔杰坦白:“我们也不能保证选出来的人一定是最好的,但我能保证一定是很好的。”他以物理奖为例讲述了评选过程:“想参与诺奖评选,首先必须要有人提名。提名者限于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一些大学的教授,或者大部分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每年约有400人左右会出现在提名名单上。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邀请2位专家对他们进行评价,再邀请业内专家为他们排名次。根据专家评审和委员会委员的评审意见形成新的排序名单,选出其中排名靠前的几位,然后向物理学部的所有成员,约有四、五百人征求意见,最后进行投票。”整个过程要历时大半年。

  评诺奖要这么复杂,那选拔他们这些评诺奖的评委岂不是要耗费更长时间?“不!”化学奖评委斯文说,“只有两个条件:一,你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或工学院院士;二,考虑你的研究领域。因为化学、物理等每个委员会都由5人组成,要让这5人的学科尽可能覆盖该领域的学科范围。”没有要求他们必须要得过诺奖。至于中国人经常考虑到的对评委个人的诚信要求,他说:“大家都是在一个科学院,彼此熟悉,那就是最好的监督。我们每个委员可连任3届,每届3年,如果你第一届就干得不好,那就别想再连任了!”

  记者接着问他们对中国人参选诺奖的意见,伯尔杰立即封口:“I have no idea!”(我不能评判)“我们不能透露更多的细节或作出任何的预言,因为在50年内,所有有关评奖的过程和细节都是保密的。”

  不过他们透露了一点小消息:“做诺奖评委的报酬,还不到一个教授薪水的十分之一。”

  在浙江搞“点石成金”术

  这两个评委和同来的瑞典高等教育署署长安德斯·佛罗德斯特伦一起,在浙大成立了一个“埃科学研究中心”。

  “埃”是什么?是一个长度单位,十“埃”等于1纳米。研究这个有什么用?打个比方,钻石和石墨其实都是同一元素构成的,只不过在结构上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在小到“埃”的层面上研究,就可以看清它们的组合,那就能把石墨的结构改变过来,变成钻石。这个“点石成金”术已经实现了。用这种“埃技术”,可以不断地把同一种原材料变成不同的东西。浙江的老板们要听清楚了,为了让研究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个研究中心还有个特别的规定:以后研究实行项目制,每个项目必须由企业介入才能启动。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这几名科学家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已经走过北大、清华等很多大学,记者问为啥单在浙大成立这个好东西?署长安德斯幽默地说:“来之前我看了一下大学排名!”化学奖评委斯文说,根据他的经验,合作不是签个协议就完事的,最后都落实到个人与个人的沟通、合作上。“我认识一些浙大的教授,并且接触过浙大的学生,觉得这些人挺不错,所以就来了。”

  署长安德斯还透露说,这还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一位中国籍教授沈志坚的推荐有关,因为他是从浙大毕业的,昨天他就在现场。看来浙大校友的力量挺强。

  带学生回瑞典学习

  这件事最令人羡慕了。昨天紫金港校区的报告厅忽拉拉来了500多人,坐得满满的。2008年这个中心就将开始招生,第一批他们只招5人不到,一旦被挑中,学生将有机会去瑞典跟他们读书。昨天现场一位小学生都积极提问了:“怎么才能做你们的学生?”物理奖评委伯尔杰开心地说:“你得充满好奇心,热爱大自然,还要对研究很投入。”这些是他们归结出来的诺奖得主的共同点。署长安德斯补充说:“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网络时代,通过搜索便能找到答案,所以回答问题不难,关键是能提问。”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周 炜 傅炜林 记者 俞熙娜 摄影 卢绍庆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