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造田发展城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4:56 海峡都市报

  泉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解放后,泉州城历经沧桑,变化巨大,作为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与商业城市,泉州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在慢慢消失。作为《城市周刊》,有必要通过人物的经历、对话以及还原历史事实,对泉州城的变迁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记录,以此激励、鼓舞人民。

  为此,从本期开始,《城市周刊》推出“见证泉州城市发展与变化的十个人”系列报道。

  见证人:林敏捷,原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

  N本报记者 叶碧玉

  在泉州湾洛阳江南畔的丰泽区城东镇,有南北两条海堤,建于上世纪70年代。正因为有了这两条海堤,城东片区乌屿岛才实现了“岛陆交通自由”,才有了今天大面积的民宅和新居住区,也才有了“一场一馆一院”,以及大批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这里设点……

  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为了建设这两条海堤,为了围海造田,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依然认为,只要是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的支持,他们就是对的,他们的心血不会白费。原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南北堤工程负责人之一的林敏捷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他参与并负责了南北堤建设,说起当年的筑堤围海,林敏捷感慨万千:“没有南北堤就没有现在城东的辉煌,也不可能有城东如此巨大的发展和变化!”

  

围海造田发展城东

  1974年11月南堤合龙现场

  200多年的交通难题

  据林敏捷介绍,当年城东乌屿岛的面积有半平方公里之大,住着王、董两姓居民。大部分的王姓渔民居于凤屿村、董姓船民住于金屿村,那时全岛的总人口有5000多人。700多年来,乌屿岛与陆地的交通全靠一条叫做“盘光”的桥,但盘光桥早已倒塌200多年,人们要通行,只有在退潮后走海滩上露出的一段宽不足2尺的古桥石板;而涨潮时就得靠船只过渡,遇到暴风雨,经常有人因此溺水而亡,这给岛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的困难和不便。

  1970年农历七月的一天,金屿村村民董矮然用船运蚵壳到外村出售,船上载有9人,因风大浪急、船舱进水不幸沉船,6人遇难。这起重大海上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群众纷纷向当地政府要求修复盘光桥。因此“筹建乌屿海堤、解决道路问题”之事,立即被提到当时城东公社和金屿、凤屿两个大队的议事日程上来。

  原城东公社的核心组组长、革委会主任朱赞成一方面及时向上级汇报,一方面立即召开公社党的核心组会议,并研究决定:立即兴建乌屿北堤,解决岛上民众过路问题;今后再修建南堤,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同时部署了修建该堤的方案,指派原公社党的核心组成员、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林敏捷,担任乌屿海堤建设的总指挥,派革委会成员杨福林协助其工作。

  带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最少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的决心,林敏捷与原金屿大队党支部书记董伦木和凤屿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德玉等人,会同魏章成、郭景港、郭石玉等技术人员制定了建堤设计和施工措施,轰轰烈烈的北堤工程就此开始了。

  >>>下转B8版

  

围海造田发展城东

  如今城东的辉煌离不开当年那场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

  北堤圆了岛陆通行梦

  据董伦木回忆,当时为了从金屿大队挖土,必须拆掉几户人家的房子,其中就有他丈母娘一家,在他的动员下,丈母娘的房子被拆了,其他人见其如此大义,也都同意拆迁。就这样,金屿大队从东朝西,凤屿大队从西向东,两边用80多辆板车运土筑堤。那时两个大队每天分成两班,每班投入800多人次,家家户户都为北堤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拼搏,乌屿北堤于1971年11月胜利合龙。但在合龙的第二天早上退潮时,人们发现北堤中段出现了30多米的沉陷缺口,如不及时在涨潮前加以抢修合龙,北堤沉陷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一时间,整个乌屿岛的干部和群众全都自觉出动,会同外援人员一起拼命抓紧抢修,那些无法参加劳动的老年妇女,也纷纷跑出门外,举香下跪,祈求上天保佑北堤再次安全合龙。全岛一致的民心,感天动地,北堤新岸的沉陷缺口,终于被如期抢修成功。乌屿北堤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安然屹立,乌屿全岛民众也终于实现了20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岛陆自由通行”愿望。

  “王、董两姓原来是有历史矛盾的,但在建设北堤过程中,人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林敏捷说,北堤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乌屿岛的交通问题,而且也是群众和睦相处的开始,更为后来修建南堤围海造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苦心奋战为围海造田

  乌屿北堤的成功建设,促使当时城东全社进一步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1972年8月,朱赞成调回城东,并当选为新一任的城东公社党委书记。他及时带领公社党委及各大队的党支部,总结近几年来兴修水利、引水上山、把旱地变成水田的建设经验教训,推广建设乌屿北堤的成功经验。

  林敏捷告诉记者,当时城东处于背山临海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多,而且产量低下,“番薯渣汤”成了当地农民的主粮,贫穷伴随着他们。为改变这种状况,当年年底,城东公社又召开党委扩大会,公社主要领导人及党委委员林华太、共青团书记蔡双梓、办公室主任庄清源、保卫组长王元复等一致通过,“筹备南堤围垦工程建设,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决定由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林国连和委员魏文海等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当时的市水利局派出魏章成、李德续、陈振端等一批优秀技术人员协助施工设计,省地市水利部门的有关领导,也经常亲临现场加以指导。林国连、魏文海和魏章成等人,先对南堤围海工程进行多次勘察,并参照莆田等地围海筑堤的经验教训,对本围垦的水文以及海堤的基础、堤体、堤桥、内外坡、排涝抗潮闸等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计算,终于形成科学的“城东围垦方案”。

  1973年7月成立城东围垦工程指挥部,由林敏捷担任总指挥,魏文海任常务副总指挥,八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庄任的林祖运、金屿的董伦木、凤屿的王德玉、桥南的刘守志、浔美的万加煌、西福的魏文德、新前的魏祁泽、城东的魏朝阳为工程副总指挥。8月,南堤开始动工,尽管有政府部门的98万元拨款,但对于全长2.25公里的南堤工程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人们依然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苦心奋战。

  

围海造田发展城东

  ▲现在的北堤

  迎难而上建旷世工程

  据林敏捷介绍,由于当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财力物力都很有限,而且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特殊时期的人为因素,以一个公社为单位进行的围海造田7000亩的工程近乎是“不自量力的”,但那时候,所有的干部和群众都顶住了重重困难和压力,创造了建国以来泉州市(县级市)最为浩大的工程。

  当时,铁铲铁镐(双头尖)、锄头畚箕、木船板车等成为筑堤的主要工具。初期参加筑堤的民工,每天每班都超出2000多人次,板车600多辆,机帆船六七十艘,本公社的其他大队也经常派人派车协助建设,还有许多单位和企业的员工来参加义务劳动,不少机关干部每天清晨都要先参加海堤建设一段时间的劳动再上班。而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更是不顾自己脚上患有鸡眼,带头赤脚下地劳作,“领导都这么拼命,我们更没有理由偷懒。”林敏捷说。

  经过一年又四个月的苦战,南堤终于在1974年11月26日实施堵港合龙,堵港前,港口两边备好了数千袋沙包,上百艘帆船全部装满沙石随时待命。随着领导一声令下,人们把装满沙石的帆船沉入合龙口,再用沙包堵住空隙,声势浩大的堵港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合龙口出现一个漏洞,如不及时把它堵住,将严重影响南堤的截流封闭。在紧要关头,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带头跳入洞口,并呼喊在场的党员和干部,一起跳下水,数百人齐心合力,终于把洞口堵住了。由于及时抢险,使第二天的截流合龙一次成功,成为当时全省少见的堵港合龙一次成功的范例。

  之后,南堤还多次加固加高,堤外也加砌50厘米厚的石块做护坡,并在6.5米的高处,建2米宽的迎水石台,缓冲潮水的冲击,整个城东海堤经受了30多年来的多次大海潮和大山洪的考验,事实也证明了当年设计的科学和建造的质量。

  引水灌溉实现“海改田”

  城东围垦工程基本完成后,由于有北渠渠水从上部经过,能马上投入造田平整。据当时投身南堤建设的城东大队知青回忆,在王择淮、廖群生、谢焕枢等人的带领下,这些下乡知青同其他社员一样,又开始造田平整;由于海泥深而烂,只好以人当牛,六七人拉一部犁、耙来平整海田。为引水上山,朱赞成又领导干部群众修建了一条8.2公里的环山水渠,使80%以上的农田得以顺利灌溉。

  另外,城东大队还在海堤内宾实行“咸埭田”的种植实验,由谢焕枢等人具体负责,大队提供全部费用。一段时间后,他们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按气温高低,控制田中的进、出水水量”的科学方法,打破了海田需“洗咸三年”再耕种的常规,当年水稻亩产夏季收获近300斤,秋季收获500多斤,次年夏季收获就高达800斤。其科学方法,给当时垦区的海堤田带来非常高的效益。

  后来,全部海堤田每年粮食都在不断增收,据1978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垦区中的耕地面积已达3500亩,平均年亩产850斤,全年粮食总产近300万斤。随着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的逐年增加,后来城东海堤全垦区的粮食年总产量超出700万斤以上,初步解决了城东公社吃粮难的问题并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后来海堤内的红虫寻养殖面积达600多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五大淡水养殖面积也近两千来亩,产值也达1500多万元;而城东海堤内的各方面效益,一年更比一年高。

  利在当代

  功垂千秋

  南北堤的成功建设,围海造田的顺利完成,使城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不再每天吃“番薯渣汤”,也不再为交通不便而烦恼。他们开始进行淡水养殖,并投入各方面的建设。

  如今,城东海堤内的建设,已成为泉州市城东片区的主要建设,各式交通道路迅速分布其间,多个高层的新居住区已开始逐步取代堤内后来建筑的大批民宅;泉州五中、泉州第一医院、泉州海峡体育中心以及福建炼油厂总部、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城、泉州五金商业城、全业态购物中心、创先科技园、虎都服装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大批大型企事业,纷纷抢驻此处宝地;现在城东海堤内的土地价值已过百亿元,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古老的城东乌屿海堤见证了这一切,许多参与其中的老同志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原城东大队党支部书记魏朝阳为城东海堤题了一首旧诗:“堤中人马喧,堤外百帆悬;车伴堤齐进,船依港速填;土坡万石护,岛陆二堤连;赤胆将堤立,同心海变田。”

  作为该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敏捷对城东片区几十年来的发展感到无比的欣慰。他说,尽管特殊年代给了他们特殊的待遇,但他始终认为:只要是人民的利益,只要是能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事,他们就会坚定不移地和广大群众一起共同奋斗。在今天看来,正是因为当年筑南北堤、围海造田、引水上山,才有了城东现在的发展和改变,可以说是“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