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让课堂成为文化的“绿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08:29 东方网-文汇报

  

课程文化:让课堂成为文化的“绿地”

  

课程文化:让课堂成为文化的“绿地”

  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经过多年办学思想的沉淀积累,建平中学提出了“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建平文化内涵的学校课程,培育具有建平特色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力图在学校形成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

  上海市建平中学创“新文化运动”办“优质高中”7日谈

  珍贵画面有批注栏的“模块课本”

  走近高一(6)班的教室,传来学生们齐声朗读《报任安书》的声音。这虽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但不同的是,所用的教材是建平自己编撰的校本教材。

  这本自产的《高中模块课本》,在编写上打破常规,分为“成长体验”、“文学鉴赏”、“文言品读”、“大家研习”、“知识链接”五部分,最具韵味且别出心裁的是,课文页面右侧的四分之一处留空,供学生们做“批注”。

  打开高一学生胡梦纯的课本,页面的右侧用红笔、黑笔、蓝笔写满了批注,课文也被用各种颜色的笔做了圈划。在《合欢树》一文的最后,她批注道:“最后一段语言质朴,轻描淡写却给我内心带来了最强烈的冲击。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爱,还有对母亲的理解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小胡同学说:“有了‘批注’栏,多了感悟的通道,可以写下对课文的分析和自己的感受,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很多同学的课本都是这样写得满满的,有的批注甚至比原文还多。”

  有的同学会在批注中提出一些特别的、新颖的观点,老师则会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有不少同学会在批注中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在阅读发现后,会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高一(13)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明清小说蒲松龄《促织》时,在批注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成名要以喜剧收场呢?若深一步写他的悲剧,例如官员受褒奖后将他一脚踢开,他的儿子依然委靡不振不更好吗?这样写可以写出官员的残暴与贪婪,给人民带来的深重不幸。”老师在阅读她的批注时进行了评点,并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其他同学与她对话。小张说:“批注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阅读的时候突然有了联想和感受就顺手而记,很多好的东西都是不经意间想到的,有了批注的空间就能把这些好的想法记录下来。”

  建平校务办主任郑朝晖老师表示,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我们发到学生手上的校本教材只是半成品,需要老师和同学在教学中来共同完成,变成成品。”

  构建整体:三级课程体系丰满

  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建平人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分解为相应8大领域,建平人正逐步构建领域、学科、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

  “面对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面对热热闹闹的网络,面对丰富的图书资源,面对各式各样的教学软件和课件,我们感到手中的课本并不枯燥,相反,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教学生活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乐趣和挑战。尤其当我们将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学生自己搜寻探索获得的资源进行整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时,一种成就感、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一段老师教学日记的摘录,建平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课程也多种多样,仅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就有107门,而模块教学课程就是为彰显学校文化追求、培养学生个性而设,这种模块教学的研究,不仅活跃了教师的思维,而且锻炼了教师队伍,各个教研组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典型也是一个接一个。

  各路推进:模块教学尽展风姿

  目前,100%的教研组开始推进模块课程,其中语文、英语以及数学已经连续三年进行模块课程的实验,综合文科组已经进行到第二年。综合理科组也在今年启动了模块课程。经过三年努力,建平的课程改革终于呈现出所期望的整体态势,课程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已经形成。

  课程建设不仅在广度上得到发展,在改革深度上也不断推进。在这一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语文组敢为人先,他们连续两年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第一年确定了“丰富课程资源,新增课程内容”的模块课程构建思路,第二年开始在模块课的学习组织形式上进行尝试,逐步形成以专题语文活动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模块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今年,语文组则开始将语文课程中的必修、选修、模块课程全部打通,实现校本化、模块化,希望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建平自己的语文课程。数学组,第一年在模块设置上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的模块大受欢迎,有些模块授课情况不尽如人意,所以在第二年的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到挖掘数学与人文、社会实践、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用“源头活水”使数学的“半亩方塘”呈现出独特的“天光云影”。综合文科组发挥“综合”的特点,在模块设计上,追求“哲学的深度”、“历史的长度”、“地理的广度”,围绕社会、资源与发展的主题,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指导学生研究。综合理科组则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的前沿发展四个主题建设课程模块。同时,积极开设学校特色的体育模块课程,除了学校传统的篮球项目外,定向越野、国际标准舞、健美操等项目,也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一经纳入课程管理程序,普遍受到学生的关注,运动水平与技能也相应得到提高,学校定向越野参加全国比赛取得较好成绩,学校男子篮球也在浦东新区名列前茅,女子篮球在第十三届上海市运动会上勇夺桂冠,多次获得全国中学生女篮冠军。

  学子做主:自己教材自己编写

  语文教研组是最早掀起课改浪潮的。这个由特级教师及一批在上海具有相当影响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语文组,被同行戏称为语文的“国家队”。在程红兵校长的带领下,语文组率先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改革,根据学生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设置模块,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别致的风景。

  “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能由自己来编写语文教材呢?”学生偶尔表达的一种愿望引发了语文组的思考。2005年高一备课组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大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编教材、自己授课的方式改革语文教学。“人与自然”、“人格修养”一个个小组编出了建平学生自己爱看的语文书。学校图书馆将学生评选出的10本最佳语文书,作为馆藏资料,向编辑小组颁发了“永久收藏证书”。2005年11月份的一个周末,高一(3)班的学生登上讲台,给全校老师上了一堂动人的语文课,讲述藏羚羊的故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台上学生深情投入,台下教师泪光盈盈,一堂课结束,老师们给自己的学生送去了最热烈的掌声,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重新发现了学生,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懂得了更多。

  时尚元素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一场课本剧“PK”大赛在高二的两个班级中展开,除了表演,各自的导演与演员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与情节的安排,大家对他们的表演投票表决……“学语文是一种享受”在建平园里似乎已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延伸拓展:课程文化圈在扩大

  建平除了在课程内涵上做文章以外,还强化了“学校一切自觉活动都是课程”的意识。通过4S课程以及其他相应的主题活动,拓展学生的课程空间,如“与奉节建平希望小学师生手拉手夏令营”、学校新组建的学生管乐队、学校国际文化节等。在奉节援建的希望小学,已经成为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强责任意识的很好的课程资源。学校邀请这些来自三峡坝区的孩子来到上海,在与建平学生的交流中,展现爱心,体现责任,同时建平的学生也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感受到更多朴实、真诚、善良的品质。学校把招募志愿者,参与活动、总结反思以及汇报展示都纳入到课程管理之中,使参与的同学能够得到最大的教育。将班值周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为师生服务,又通过调查研究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这既培养了素养与能力,也是很好的探究与实践的课程。

  百字提示

  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增长本领的园地,既体现着办学者的思想,也表达着求学者的追求。一定的课程,反映了一定的文化构成方式。

  具有开放、选择、综合特征的建平课程文化,即由“领域—学科(系列)—模块”组成的建平校本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建平学生的学识洗礼,更是建平不断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标志。

  校长初衷价值思想是课程文化的“根”

  程红兵

  教育的内涵发展,也就是文化主体的发展,应该有自主发展的轨迹。课程改革不是东施效颦,不是追波逐浪,首要的是确立自己的价值思想,这是课程文化的核心。编写个性化的模块教材是课程校本化的体现,语文教材留白、学生自编教材是课程生本化的体现,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独特的精神需求和独到的文化体验,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主体,让课堂成为滋养学生的文化绿地,沐浴阳光,滋润雨露,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以实现建平学子的个性成长。

  专家评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模块教学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及时地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其次,模块教学能使学科的基本结构活起来。因为模块是综合的、相关联的,这样就可以打破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死板一块”。此外,模块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采写随记

  课本,永远是滞后的,关键是教者和学者要有跨越时空的概念。在建平,校本教材、模块教学等,均在课程文化上形成“统一战线”,目的还是让学生的学习从校园到校外,有一个文化“游走”的意识。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