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草》似曾相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11:27 厦门网-厦门晚报

  【争议】

  当记者把收集到的高考满分作文拿给几位老师看时,他们不约而同对其中写“庄子”的那一篇情有独钟。因“庄子”而胜人一筹的《一蓑烟草任江平》,是12篇满分作文中的一篇,也是高考之后最受厦门人关注的作文之一。也许是因为爱之切,他们反而对这篇广受好评的作文生出遗憾。

  诗人看“庄子”:偏题

  “一入题就对庄子抒情,并且一抒到底,因为缺少对考题的先行陈述,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作为诗人的安琪,曾经当过老师,也评过学生考卷。

  偏题。这是安琪在看过这篇作文之后的第一反应,这让记者有点意外。因为,这篇作文受到太多人的激赏,而偏题,对于高考作文来说却是一个绝无生还可能的致命伤。

  安琪说,从文章来看,作者的古典文学修养深厚,阅读面也广,文笔细腻婉转,颇见才气。“但我觉得前面先做个铺垫,然后再引申到自己的喜爱,也许会更妥帖。”

  看过福建卷的作文题,安琪觉得作文题目写得很清楚,考生只要跟着题目的思路走就行,一般不太容易出现偏题。而《一蓑烟草任江平》恰恰是漏洞比较明显的,“一入题就对庄子抒情,并且一抒到底,因为缺少对考题的先行陈述,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我觉得理想的写法应该是,先用第一段把考题阐述一下,得出结论,自己选择哪一种类型,接下来以自己的体验展开叙述,其实很简单。”她说。

  说到为什么这篇作文能获得高分,安琪的推测来自她的经验:“评卷得结合当时的情况,如果考生很多都是这样直接写自己喜好的饮料类型人物的话,老师也许会统筹,给予适当的取舍。以前我改过卷,也是这样的。”

  虽然从高考作文的角度来看,安琪似乎对这篇满分作文并不满意,但她对这篇文章本身却很肯定。“文笔是没的说,对高中生来说,古典浸润这么深也很难得。文中引用的很多句子都出自庄子的文章,她运用得还是不错的。”

  如果给这篇作文评分,诗人会给几分?安琪说,单从作文来看,65分没问题,但如果考虑到高考,她能给出的分数是在50分至55分之间,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考生过于自顾抒情而不顾题目。“一个考生在那个特定时刻能满纸古文古句,实在不容易,从这点上可以鼓励鼓励。”

  老师看“庄子”:浮华

  “与其说这是一篇对人生体悟的文章,毋宁说是一篇现成版的对庄子的解说词。”

  金瀚,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他看来,《一蓑烟草任江平》的不足,正是那华美的辞句。

  “考场作文考验的是考生在临阵磨枪之时,文思才情能尽展于一瞬。这篇作文能脱颖而出,确实不易。然而仔细再读,不由得令人生出‘浮华裹不住思想贫弱’的感叹。”

  金老师说,作者在行文中显露出来的多是锦言玉语、华丽词章,“错落有致的整散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难怪评卷的老师会一见钟情,满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但他觉得有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精雕细琢的语言,华丽而近于浮华;撷取一些名人,加进一摞作者隔靴搔痒的解说和言不由衷的慨叹或礼赞,甚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以华丽的语言做外衣,以对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做简单的解说、礼赞充当高远的立意的模式化作文,能得高分甚至满分,我不知道是考生之幸、高考之幸还是语文之幸?”

  金瀚说,满分意味着近乎尽善尽美,堪为天下范式,但从这篇满分作文的立意来看,并无新意。“与其说这是一篇对人生体悟的文章,毋宁说是一篇现成版的对庄子的解说词。佳作所应有的人生洞见或真知睿见,并因其思想之灵光激起读者之震撼,在这里是很难看出来的,有的只是云里雾里般遮遮掩掩的陈旧观感。”

  金老师说,文章思想的贫弱是很难用浮华来遮盖的。古语所谓的“文如其人”,正是昭示着只有经过人生的历练,才有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真正的体悟,才能使思想渐趋丰满,才能有妙语佳言,激人心扉,启人灵思。“因高境界而有高格语,岂是如此文之华丽词藻所能为之。这也就是先为人而后为文的道理了。”

  标题之疑

  诗人说改不如不改,老师说这是一道硬伤

  据说,《一蓑烟草任江平》的标题改自苏轼的《定风波》,原句为“一蓑烟草任平生”。但记者从网上查找到的苏氏原句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而非“烟草”。

  记者在向安琪询问出处时,她也似乎有些疑惑。但是,她认为这样的改编也未尝不可。“平生是时间概念,江平是空间概念。苏轼的诗句指的是漫漫一生的生命状态,作者这样改动也许指的是特定的画面,改动之后的画面感比较强。”

  “但是改动之后就一定会更好吗?不见得。”虽然对考生改自古诗词的标题表示理解,但安琪还有自己的看法。“如果真要用苏句的话,大可不必改,因为改动之后空间、人生感悟等等都小了。其实这篇作文写的就是庄子的一生风范。”

  这个被多数人认为充满韵味的标题,在金瀚的眼里却是一道“硬伤”。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作者明显刻意化用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不经意,这个标题给人有东施效颦之感,不仅看不出与文章内容有多大联系,而且与此文所刻意追求的文采也难以协调,缺乏美感。”

  金老师说,看到这样的高考范文,最让他担心的就是会被其他学生当成模仿的榜样,因而引发异样的文风,所以虽然觉得自己的批评过于尖锐,但还是不得不说。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