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当局“去中国化”新课纲审议通过 “统派”批:实质“台独”最后一步
[环球网综合报道]针对台湾“教育部”课审大会就“十二年国教高中历史课纲议题决议”,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架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表示,这是实质“法理台独”的最后一步,是在中国人自己领土台湾上,先亡自己的“中国史”。或许这也就是为何课纲通过时,台当局“教育部长”叶俊荣一度感动落泪的原因。
据香港中评社17日报道,15日由总召集人“教育部长”叶俊荣主持,完成新课纲社会领纲第二轮的审议。叶俊荣表示,新课纲并未“去中国化”,学生应“本于历史事实客观认识大陆的过去和现在,并摆脱单一意识形态或‘国族观念’的灌输”。
戚嘉林对此发出新闻稿表示,“独派”媒体称是“台湾教育史上重要的一步”;对“统派”而言,此次课纲修改是民进党当局法理“台独”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为“台独建国”铺路奠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戚嘉林强调,这次是实质“法理台独”的最后一步。古人有云“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这是在中国人自己领土台湾上,先亡自己的“中国史”。“教育部长”叶俊荣讲得明明白白,新课纲看见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与东亚、台湾与世界的关系。试问,这样剩下来的台湾史,不就是未来“台湾独立建国”后的“台湾国史”吗?否则又是什么? 下一步不就是改“国名”、“国旗”、“国歌”?离下一步完成“法理台独”只有一步之遥,或许这也就是为何课纲通过时,“教育部长”叶俊荣一度感动落泪?
戚嘉林认为,叶俊荣强调,新课纲并未“去中国化”,也未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这是睁眼说与事实不相符的话,新课纲中“中国史”课程明明被消失了,这不是“去中国化”是什么? 却硬说是“未去中国化”。至于说未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没错,但中国史成了东亚史的一部份。
民进党当局利用两岸分治,藉这次在台湾大胜选全面执政的机会,将一小撮“台独”份子的史观,透过教育机器,强制加于下一代学生。
戚嘉林说,方法上,分阴阳两手,阳的一面是将中国史归入东亚史。但同步进行落实阴暗的一面,就是以歪曲史实的手法建构“原民史观”,将汉原融合过程中的汉族,定性为屠杀剥削原住民,否定闽南汉族先人移民台湾的正当性,结果令汉族心生“原罪”而误导其“国族”认同,建构与原住民族“本源连结”的台湾主体性,孕育与大陆脱勾的新“台独”意识。如此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与建构“原民史观”两者相结合,将“台独”的“国族”认同推向一个新的枱阶。
所以,戚嘉林表示,这次课纲修改不但是法理“台独”的重要一步,而且是离下一步完成“法理台独”只有一步之遥的重要一步,尤其是“中国史”课程不见了!这对13亿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住民)情何以堪?
戚嘉林说道,“台独”这样的做法,与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亡我历史有何不同?但那是侵略者异民族日本人要亡我“中国史”,但今天是我们同文同种的民进党要亡我“中国史”,这是任何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可能接受?
最后,戚嘉林强调,值此两岸关系如此严峻、两岸又无互信之际,民进党当局违逆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这一天经地义的历史事实,数宗忘典强势推动彻底“去中国化”的修改历史课纲行径,势必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敌意。中国历经百年外敌入侵,百年的苦难都没有亡史,相信中国人民不会坐视这样的事。“台独”如此做,势必使两岸官方关系更加恶化,加剧两岸对抗,迫使目前两岸关系提前终极谈判,也未可知?
戚嘉林呼吁,民进党悬崖勒马,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要逆天而行,回归真实历史,认同两岸的历史本源,“主动争取两岸举行统一的政治谈判”。
此前,针对民进党当局修改课纲一事,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曾回应表示,台当局自上台以来,破坏两岸关系政治基础,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如有关报道属实,强行修改高中历史课纲并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就是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台独”分裂行径的又一实证,不仅荼毒台湾年轻一代,更进一步破坏两岸关系,加剧两岸对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去中国化”行径都无法割裂两岸的历史和文化连结、民进党当局的这一倒行逆施,已遭到台湾社会强烈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数典忘祖,必将遭到两岸同胞更加强有力的遏制和打击。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3名卸去军职上将一同出席活动
- 【 军事 】 出鞘:中俄东方2018军演能互相学到什么
- 【 财经 】 前员工:滴滴知道安全有漏洞 但不了了...
- 【 体育 】 意甲-C罗终于进球!梅开二度助尤文4连...
- 【 娱乐 】 朱旭生前最后亮相:把做人融入到演戏...
- 【 科技 】 蔚来汽车昨天暴涨70%今天暴跌!看空报...
- 【 教育 】 为什么女性读博期间生娃被视作“背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