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外科专家患了心脏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外科主任徐志伟教授当了33年儿童心脏外科的医生,他能从心电图的波纹中诊断心脏疾病,并让许多颗严重先天性畸形的心脏恢复“正常工作”。但最近,他曾对一例心脏疾病产生了恐惧,患病的就是他自己。 面对病情曾想过逃避
整个3月,徐志伟总是觉得胸闷,即使走一层楼梯也会透不过气来。3月29日,他给自己拉了一张心电图,发现T波全部倒了——心脏出现缺血症状。随后他接受了运动试验,情况仍然不好。根据诊疗程序,他接下来就该做心脏造影了。 徐志伟开始犹豫了。高血压家族史早将他列入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和所有病人一样,在疾病诊断早期,他采取了“鸵鸟政策”:“只要不去查,就能骗自己没有病。”造影检查的时间一拖再拖,这期间,他尝试了保守治疗方法——丹参输液。 “一旦做造影就很有可能要安放心脏支架,”徐志伟说,“但还是希望最好不要。”他开始面对所有病人都会经历的烦恼。这些烦恼让人前思后想,难以决断。 支架带给他双重身份 一个月后,发现T波情况仍未改善时,作为医生的徐志伟不再拖延,立即进行心脏造影,诊断结果是心脏的一根血管已经出现了80%的堵塞。医生当即决定,安放支架。 这根药物支架疏通了心脏血管,让徐志伟同时拥有了双重身份——心脏疾病专家和心脏疾病病人,也让他第一次有机会从病人角度感受疾病。 术后不到一周,5月8日,徐志伟突然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第二天适逢周二,他重新坐镇专家门诊。患儿家属们立即涌了过来,不少人当场苦苦相求,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孩子动手术。“还不行。我还得适应,必须确保身体无恙才能再上手术台,这是对孩子、对家庭负责。”他说。 鼓励患者积极回归岗位 如此迅速地回来工作,是因为徐志伟确信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从延长病人生命演变至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作为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出国深造的中国医生之一,徐医生在工作中实践着这一现代医学理念。他第一个提出体外循环脑保护,致力于提高患儿远期生存质量;他保持两项儿童复杂先心病手术纪录——全国年龄最小(出生仅6小时)和最低体重儿(1700克),都是为了避免对其它脏器造成损伤,为了让患儿拥有无缺憾的人生。 心脏支架的出现,为病人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治疗周期,尽快回归社会提供了可能。主持徐志伟手术的医生,中山医院心脏科赵强教授告诉记者:“在按量服药、定期复诊的前提下,我们鼓励病人在出院一周后就回归工作岗位。”但事实上,真正像徐医生那样做到的病人,还是很少见。 现在的徐志伟没有丝毫病人的模样,他希望6月中旬就能重上手术台,“但这要问我的医生,需要再次复查心脏功能。” 本报记者施嘉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