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正文

我国专家将濒死体验应用于临床治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9:46 新华网

  

我国专家将濒死体验应用于临床治疗

  资料图片

  新华网石家庄7月24日电(记者王文化曹国厂)中国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20年来,如今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积极
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

  现年65岁的冯志颖,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已有40年。他说,濒死体验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或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1976年唐山大

地震10年后,冯志颖和同事对大地震中的100位幸存者进行了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8例。躯体损伤者除5例完全恢复外,76例成了终身截瘫患者。冯志颖说,由于唐山大地震的灾难特殊性,他们的研究目前是世界上同类濒死体验研究集中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冯志颖表示,并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濒死体验,持无神论观点就没有。尽管东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差异,但有濒死经历的人体验内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调查中,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约四分之一的调查者称,当时身体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

  冯志颖说,在81例研究对象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将濒死研究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的意义,冯志颖表示,将濒死体验应用救灾,可以帮助遇到重大身体创伤者保存能量,减少消耗,更有利于获救。在社会医学和精神病学临床中,将濒死体验变成形象的文字并给予心理治疗,可以增进患者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留恋。而在心理诊疗方面,利用濒死体验导致人格积极改变的机理,可为某些类似的影响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和设想。(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