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多宝鱼查出致癌物专题 > 正文

中国多宝鱼之父:别让药检事件毁掉一个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7:05 扬子晚报
中国多宝鱼之父:别让药检事件毁掉一个产业

"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威海追踪“多宝鱼事件”的过程中,有许多采访对象对记者说,你应该去采访雷霁霖院士,这个时候他老人家出来说几句话,对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莫大的鼓励。

  雷霁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青岛市大菱鲆养殖协会会长,2005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得大菱鲆(多宝鱼)远渡重洋,十多年前从英国来到了中国,他攻克了大菱鲆在中国产业化养殖的诸多技术难关。

  记者到了青岛约访雷老非常顺利,显然,这位“中国多宝鱼之父”,此刻正有太多的话要说。

  这是一次可怕的灾难

  “我很心痛、很震惊、很遗憾”——从见面到采访结束,整整3个小时,坐在自家沙发上的雷老,一直把这样的情绪写在了脸上。“这个产业是我看着它在中国起来的,这样的事故也在预料之中。”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破坏性太大了。看得见的影响是全国在‘叫停’、在抛弃多宝鱼,广大的养殖户因此面临着损失甚至破产的危机;看不见的呢?降临在多宝鱼这个年轻、甚至只能说是幼小的产业之上的,是一次灾难。更可怕的,这种灾难很可能会蔓延,影响到人工养殖的其它水产领域。”曝光、追究、封杀……关于多宝鱼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对这个产业的关注和理解,多一些对帮助这个产业渡过难关的探索和呼吁?在听说了记者此次专访的主题之后,雷老竟激动地说了声“谢谢”。

  对于事件本身,短短几天内,雷老的声音已经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媒体上。“其实关于这次事件本身的具体责任人,我根本无从知道,更不想多说。”在雷老看来,在一个如此开放的市场流程当中,去寻找所谓的“毒源”,是不大现实的。对于多宝鱼这样一个已经灾难加身的产业,这样做“意义不大”。“我只能说,这起有可能由某单一环节引发的事件,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雷老强调,关于多宝鱼从育苗到养殖的技术标准,国家几年前便已经出了明文规定。“只要是按照规定办的,绝对不会出问题,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那些对于中国多宝鱼产业技术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重视度,对这个产业概念的重视不够。”雷老言简意赅,“往上的和往下的我们不说,就谈支撑这个产业的中坚力量养殖户。‘对症下药’是个基本常识,谁不知道滥用药、用猛药会产生一些后期不良效果?可这样能够处理一些突发的、短期的问题,也就是说,鱼的命暂时保住了,可以卖了,可以换钱了。”老人越说越激动,“从养鱼到赚钱,在一些养殖户看来就是起点和终点。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产业的概念,短视、趋利、没有责任心。举个例子,他今年投20万养多宝鱼,为的是一年以后赚40万,如果多宝鱼产业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出现问题,最多换养别的水产品,就是这么简单。至于这个一年十几二十亿产值的产业会不会被毁掉,有些人根本不会考虑。”

  三大对策应对多宝鱼危机

  其实,自从事件发生后,雷老就从未停止过“说话”。省里开研讨会,他去了;国家调查组来鲁,他陪了;每天20多个来自养殖户的电话,他接了。这几天,雷老思考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就是“接下来该怎么做?”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他竖起了3根手指——

  当务之急,相关部门要尽快完成对事件的处理,把注意力转换到产业本身来。“说白了就是迅速制定市场准入标准,该禁的禁,该放的放,不该让那些为数更多的,达标的优质多宝鱼‘白白牺牲’。”

  另外,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有效并落实到位的监管措施,因为现在多宝鱼产业还不成熟,即使标准、规范都完备,一旦放松监管,在“趋利心态”之下,“药残”事件仍有重演的可能。当然,“上面提到过的”多宝鱼是农业事业工业化的大产业,“完全有理由得到更好的优化和保护。”

  “对养殖户们来说,要树立起明确的产业观念,看到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靠大家。”雷老2003年成立了青岛市大菱鲆养殖协会,为的就是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他想来,多宝鱼的发展也应该朝着工厂加农夫加订单的现代农业结构迈进。“大养殖户继续提高自身的技术、设备等条件,向大集团迈进,中小养殖户则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步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净化产业。当然,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有各个行业协会。”

  危机,是灾难也是机遇

  雷老从未讳言过作为多宝鱼的引入者,他在事件发生之后的难过和歉疚。“作为研究者,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的呼吁和努力显然还有不够的地方。”雷老说,在现阶段,多宝鱼研究人员的职能应该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向上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呼吁更多的支持,向下要传授更多的技术,平息百姓的恐慌,自身则要提高技术,研究疫苗,改良品种。”

  记者注意到,雷老使用了“契机”这个词,用他的话来解释就是,“这次事件是个灾难,也是个机遇。正如人在年轻时受点挫折是好事,这对多宝鱼产业来说同样适用。”

  “不够重视的环节会被引起重视。”雷老说,尽管不像一些说法那么绝对,但国内多宝鱼的鱼种“的确呈现了退化的特征。”随着资金、人员、政策等的配备和完善,经过遗传遗种、杂交提纯等技术手段,多宝鱼的体质会越来越好。关于多宝鱼疫苗的研制也已被列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也许就在

十一五期间,疫苗便会问世并投入使用,到那时,现在的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在雷老看来,这个时候“行业协会将发挥最大化的职效。”他说了一个“伤心的故事”,2003年由他一手创建的青岛市大菱鲆养殖协会,短短三年后的今天“已近乎停摆”。“40多个会员单位,不少都不愿意交费,每年一两次例会,现在都开不起来了。”正如雷老一直希望的那样,“大家开始发现行业协会的好了,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在加强。只要我们协会能帮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确立在会员心目中的地位,那今后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将很乐观。”

  雷老特别让记者对广大的养殖户说一声,“池子里面积压的鱼其实不要急,多养一养。”原来,多宝鱼在国外一般都是两斤以上才出售,“许多国外的养殖户都把鱼养到七八斤,越大越鲜美。”雷老说,现在国内只有广东市场上多见大的多宝鱼,目前普遍的,才一斤左右就出售的做法其实是个误区,这也是养殖户急于收回成本导致的。“说不定就因为这次的事故,为中国的多宝鱼赢得了生长时间,能改变国内对它的食用习惯,把它的价值完全开发出来。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特派记者 张磊(青岛报道)

  200尾鱼苗成就一大产业

  采访“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即将结束时,雷老希望记者能在文章的结尾加上他的一段话——多宝鱼从英国来到中国,直到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产业,遇到挫折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以前的那些困难,我们一一战胜了;现在多宝鱼又出事了,我们同样会一起面对,一起克服……

  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将雷老的这番话用作本文的开头,来引出下面这些关于多宝鱼、关于挫折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雷老家采访时,他的夫人马翠萍讲述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吧,老雷那时还是个副研究员,他在杂志上看到了这种鱼,很有兴趣。”带着这个兴趣,1980年雷老第一次去英国,亲眼看到了多宝鱼,并和英国多宝鱼专家豪威尔博士认识了。10年后,再次来到英国的雷老又见到了豪威尔博士,此时两人已是通信多年的老朋友,“找个机会,我送点鱼苗给你。”两年后的1992年,豪威尔博士带着200尾鱼苗来到中国,将它们亲手交给了雷老。“老雷那天高兴得哭了。”马老记忆犹新。

  一张“签证”让多宝鱼整整等了20年,到第二个故事发生的时候,已经是在1994年了,当时雷老好不容易把好友相赠的200尾鱼苗养成了12万尾,由于多宝鱼适合在10至20摄氏度的水温里生长,为了控制水温,雷霁霖就通过烧锅炉给养鱼池加温。结果由于锅炉工的一次失误,把水温加热到30多摄氏度,浸透他心血的鱼苗眼睁睁地被“煮”死。“那次几乎要了老雷的命。直接晕倒在池边,被送到

医院抢救。”这样的“被抢救”经历后来还发生了两次,“直到1999年7月,‘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养殖模式才试验成功。”

  用7年的时间,多宝鱼终于拿到了“绿卡”,可生活的路并不就此一帆风顺。第三个故事的背景是,多宝鱼养殖户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产业。却发现鱼患了细菌性鱼病,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井水、海水、地下水混合在一起用,多宝鱼生长、吃食正常了。

  ……

  多宝鱼又遇到麻烦了,故事还在继续……    特派记者 张磊(青岛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