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双向转诊:百姓欢迎但担心丧失选择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2:16 卫生与生活报

  医院欢迎但难舍利益情结,百姓欢迎但担心丧失自主选择权——

  “双向转诊”遭遇瓶颈前景堪忧

  今年年初,在卫生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称:今年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望突破多年医改过程中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瓶颈。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基层中小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通过实现病人合理分流,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过多的花费。

  从年初试推“双向转诊”至今,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首诊制”也好,“双向转诊”也罢,各城市各地区都在积极“试推”,谨慎试行。有关人士认为,在城市

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制度,是最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相关机制的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最终会出现燎原之势。”  

  广东省人民医院是首创“双向转诊”模式的医院之一。自去年8月至今,“省医”在全省签订的双向转诊对口医院多达94家,仅在广州市就有10家。

  2006年7月26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交通医院合作医疗点挂牌揭幕仪式隆重举行,省交通厅、卫生厅和两家合作医院的领导出席。揭幕仪式之后,笔者分别采访了有关领导和专家,于是对“双向转诊”有如下看法和认识。  

  “双向转诊”确有成效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认为,“双向转诊”既减少了患者在大医院的复诊费、住院费,还能腾出大医院的床位、现代设备、优质服务等,优化了医疗资源。以广东省交通医院为例。该院是隶属交通系统、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医保定点基层医院,作为第二批签约的合作医院,自2005年11月份与“省医”签署“双向转诊”协议以来,半年转诊病人20人,其中上转11人,下转9人。合作以来,部分患者“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合作双方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较好地达到了患者及双方医院的“三赢”,具体好处是:

  一、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为基层医院上转病人提供了“绿色快速通道”。基层医院转送危重病人时,只要将转诊单传真到上级医院前线服务中心,中心基本上在几小时内即予答复,一般当天就可将病人转至“省医”相应的病区就诊,既方便又快捷,大大减少了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有效地解决了患者“住院难”的问题。   

  二、“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为“省医”合理分流病人提供了便利途径,节约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解决了部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为医保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出处。有位在东莞打工的杨某,被人殴打后送到“省医”重症监护,6

天花费近5万元,家属因无力承受而提出放弃治疗。“省医”前线服务中心全面权衡之后,将其转诊到省交通医院治疗。5天后患者清醒,住院18天康复时总费用才4018元。患者及其家属万分感谢,分别写信送锦旗给双方医院,情真意切。

  三、“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可以提升基层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基层医院的住院率。一些慢性病,尤其是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的患者通过转诊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直接联系入住“省交”,该院今年上半年的住院人数同比增加了50%。

  四、“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可以加强合作双方的联系,尤其对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转诊,双方医院各科室的联系加强了,会诊来往增多,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全程追踪不断加强。这样,对于双方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提升,尤其是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双向转诊”遭遇瓶颈

  据了解,广州市已有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与其他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据“省医”的统计,自去年8月至目前为止,约有400例危重病人由签订协议的下级医院转来,但由该院转给下级医院的病例却不足40人。这种情况在许多医院普遍存在。“双向转诊”为何转上容易转下难?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双向转诊”在广州运行不畅,主要遭遇四大瓶颈:

  一、市民就医观念存在误区。“省医”有关负责人介绍,许多进入康复阶段的病人并不需要继续留在“省医”治疗,完全可以选择离家较近的社区医院,这样既不影响康复效果,又可节约不少的费用,同时也能提高“省医”病床的利用率。但实际情况是许多病人对社区医院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担心转诊会影响治疗的连贯性。这说明患者的就医观念存在误区。   

  二、社保成“拦路虎”。由于社保的区域性非常强,有些参加社保的病人住院后,如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要自费,大大影响了患者转诊的积极性。据透露,广州市政府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研究采取有关措施,逐步将医保的通行范围由区扩大到市,再扩大到省。   

  三、验单检查难互认。许多市民愿意选择在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的医院间进行转诊,是希望化验单及其他检查结果能够互认,避免重复检查。“省医”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点目前还很难做到,医院间只能做到“参考”原有验单,相当部分患者转诊后仍需要重新检查。这与病人病情可能在变化、不同医院检验设备及标准不同有密切关系。   

  四、医院逐利诚信缺失。有些社区医院由于存在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实际问题,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担心影响病源和收入,使得一些本应转到大医院的危重病人贻误了治疗时机。同时,许多大医院的病床并没有饱和,加之一些大医院医生缺乏转诊意识,使得许多该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病人“滞留”在大医院里。   

  据了解,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接受采访时称,“双向转诊”在合理配置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方便市民就医、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可发挥有效的作用。但这种模式是否将在全省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探索。

  “双向转诊”前景堪忧

  由此可见,目前的“双向转诊”呈现出“转上容易转下难”之怪现状。其实,由于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不少人有点儿小病会到社区医院看,一些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对自己难以治疗的病,也会劝患者转诊,但却极少有大医院会把自己的病人转到社区去。原因并不复杂,一个病人就是医院的一个利润增长点。难怪有些基层医院这样形象比喻“双向转诊”——大医院吃肉啃骨饱餐,小医院没肉少骨只能喝汤。可见,“双向转诊”如果不从利益均衡与制约上出招明规,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出现“三赢”的局面。此堪忧之一。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这种合作模式让患者既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服务,又能省钱。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医保的地域性限制、医疗事故处理措施、会诊费用标准及合作医院服务质量有效监控等难题,需要尽快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应对。此堪忧之二。   

  有人担心,“协议”有可能成为患者选择去其他大医院治疗的障碍 。据了解,许多群众对“双向转诊”表示欢迎。不过,也有一部分患者担心,在“双向转诊”的协议下,自己是否还拥有转诊的自主选择权? 在广州市,综合实力与省人民医院旗鼓相当的医院就只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院等。有患者担心,在基层医院诊断后,如选择转去其他大医院就诊,是否会因为“双向转诊”协议而造成病历、资料转移的不便。此堪忧之三。

  有人质疑,转诊协议有垄断之嫌。部分医院的基层市场可能会受冲击。广东省其他几家大医院的负责人表示,省人民医院的思路值得提倡,但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盲目扩张,形成医疗垄断。有专家分析,省人民医院独享基层医院的转诊病人资源,的确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双向转诊”的做法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其成效如何,尚待时间检验。此堪忧之四。   

  还有人担心,一些专科医院、开设特色科室的规模较小的综合医院,在治疗特定病人、提供特色服务上有独到之处,如基层医院纷纷与大医院签署“双向转诊”之类的协议,这些医院的基层市场资源会受到极大冲击,竞争优势也将被淡化。此堪忧之五。

  ●叶炳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