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正文

专家:医疗卫生改革不能言必称欧美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9:39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9日在南京举办的“医疗集团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认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根源。医卫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目前条件下,不论参考、选择哪一种改革模式,都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国情。

  专家说,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肇始于计划经济时期,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条件下较
好地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赤脚医生在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方面,曾在国际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合作医疗实际上就是社区服务,这是农民医疗保障的基础。但在新形势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又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江苏农村人口有4000万,按每500人配备一个乡村医生,每年每人费用4万元来算,全省需要32个亿,省财政不可能全部承担;同时还要看到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1000万常年在外打工,生病不一定回居住地看,这部分人难以进入合作医疗体系,增强了医疗统筹资金不足的困难。这些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在改革探索中解决。

  医卫体制改革不能“言必称欧美”。省政府政策研究室黄健主任认为,我国目前人口多、老龄人口比例上升过快、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等现实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医疗需求之间矛盾将长期存在。有些人一谈到医改就是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参考、借鉴外国模式无可厚非,但我国目前人均GDP还不到2000美元,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2万美元间差距甚大,国外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难以照搬照抄。还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才达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但同时也带来了公共福利开支过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负作用。一些国家的政府想改革但又怕公众不答应,影响选票,因此骑虎难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今后的医改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要防止这样的片面性。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与市场性双重特征,政府应当对公益性产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片面强调政府或市场作用都有失偏颇。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今后的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既要考虑到群众实际需求,也要看到政府的财力,找准结合点量力而行。从长远来看,医疗保障必须三管齐下:政府和企业承担公共福利,居民购买商业保险,家庭支出与互助互济,完全依靠哪一个层面都不行。

  还有专家认为,看病难看病贵不能完全归咎于

医院。目前的体制下,公立医院承担公益职能,但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作保证,医院不得不以药养医,再加上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许多中小医院举步维艰。今后要加快发展医卫事业,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政府必须增加投入,同时也必须深化医疗机构改革,两者缺一不可。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公立医院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一些保健服务、专科医院、小型医院完全可以放开。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外资、民资进入医疗领域,多种形式兴办医院,以培育新的医疗主体促进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