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世界上没有零风险食品 不要动辄称有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9:30 东方网-文汇报 | |||||||||
本报驻京记者王星 近一时期,“苏丹红咸鸭蛋”、“孔雀石绿桂花鱼”,“药物残留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不少百姓开始为“现在还能吃什么”而焦虑。食品安全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带着读者的这些疑问,记者找到了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在他那
“苏丹红”事件实质是假冒伪劣问题 记者:“苏丹红”、“多宝鱼”等事件的出现让老百姓“谈食色变”,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否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到了需要考虑“还能吃什么”的地步了? 陈君石:当然不是。产生这样的疑问,只能说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还存在着误解。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只有这两方面因素同时存在,才能说是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 就拿“苏丹红”来说,它作为一种工业染料,是不允许在食品中应用的,苏丹红事件其实本质上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假冒伪劣问题。对于鸭蛋中发现了苏丹红,政府部门应该依法对当事企业严加惩处,当事企业必须立即召回添加了苏丹红的食品。至于苏丹红对人体健康究竟有多少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报告将致癌物分为三级:一级为认定人类致癌物,二级为可疑人类致癌物,三级为动物致癌物。苏丹红属于三级,即动物致癌物。而根据摄入量来看,一般人通过食用鸭蛋能够摄入的苏丹红远没有达到致癌的程度。所以即便已经误食,也不必过于恐慌。 建立危险性分析框架 记者: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究竟该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呢? 陈君石:我认为可以遵循现国际通行的做法,建立一个危险性分析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有一个危险性评估,这完全是专家行为。 专家根据科学依据对某一种食品存在的不安全或者危害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估。比如人们认为某一种物质对人体有危害,它对消费者的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消费者能吃进去多少,会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这都需要科学的评估。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根据专家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管理措施,包括大的法律、小的法规和标准。当然不仅仅是根据专家的评估结果,还要考虑当时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饮食习惯等。 欧盟就有这样的一个机构--食品安全局,它只作评估,不作决策,我国尚没有这样的专门评估机构。目前国家正在修改的《食品卫生法》中有考虑列入相关的条款,但是否出台、如何规定还没确定。我想假如大家都遵循这样一个框架来进行的话,食品安全的问题会得到控制。 不要动辄拿"有毒""致癌"炒作 记者:出现了那么多的事情,老百姓对农副产品确实产生了信任危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君石:我国有200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了三分之二,尤其是为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农民或小作坊的生产质量很难监控。与此同时,全国7到8亿的农民以分散的方式生产鸡鸭鱼肉、粮食、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食品安全知之甚少,法律意识也不强,监管难度非常之大。这样的现状,无疑给有关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但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方面,科学家和老百姓之间缺少交流的渠道,人们所有的信息几乎都是从媒体上获得的。媒体能够把一些现存的负面的东西曝光出来给予警示,提醒广大的消费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媒体在表达上一定要非常准确、严谨。一些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时不时就会给食物扣上"有毒""致癌"的帽子,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含有"有毒""致癌"成分的食品未必就是"有毒食品","致癌食品"。我希望以后媒体报道的时候要谨慎用词,在传播食品信息的时候做到客观、科学、准确,不要动辄就拿"有毒"、"致癌"、"还能吃什么"来炒作。 消费者自我保护是关键 记者:能否给广大百姓一些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建议? 陈君石: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键的应该是要懂得自我保护。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里,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化。在饮食上注意多样化,就可以避免一些食品安全上的危险,毕竟每样食品都受到污染的几率微乎其微。其次是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并要严格按照食品标识的要求来消费,如在冰箱里储存食品,一定不要超出食品标识上规定的时限。另外就是尽量不要选择那些安全没有保障的地方去购买食品。 坐车、坐飞机有风险,消费者能接受,但在食品安全方面却一点风险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并不正确,因为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食品。就目前而言,科学家和企业仅仅能将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远远达不到100%的安全。其实,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了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以及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另一方面,国家增加了对食品安全科技的投入。食品安全总的状况应该说正在逐年改善,当然,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总之,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本报北京12月16日专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