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年终特稿:医生期待信任 患者要求知情权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3:31 生命时报
医生患者互掏心里话(年终特稿) 2007年很快就要到了。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医疗改革浮出水面、平价医院开始在各地兴办、社区医院得到重视、药价再次下调、医疗广告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细数医疗卫生领域的种种大事,我们发现,“医患关系”依然是大家最为关注、也最有体会的一个话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其作为今年最后一期的主题,推出了大型网上直播节目:医患面对面。 直播于12月18日晚进行。医方代表有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助理高海鹏和北京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宋海涛,与他们面对面的患者代表是4位热心网友。现场的热烈气氛出乎我们意料,更让人感觉到医患关系的重要以及双方交流的必要。我们摘录了其中一些精彩发言,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借鉴。 现在的医患关系最不好 王拥军:到今年,我做医生就24年了。这么多年来,医患关系最不好的时候就是现在:医生很委屈,患者也伤心,都不满意,包括政府对现状也不是很满意,这就是中国医疗目前的状况。其实,医患之间的争执、摩擦每天都会有,但以前更多是因为医疗质量,现在主要和费用有关。原来个人负担少,医患关系非常好;现在个人负担比例越来越高,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后者有时又达不到要求,矛盾就产生了。医疗保障体制不能保证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这个问题不解决,再高的技术水平、再好的设施都用不上,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患者。 高海鹏:医患关系本应是和谐的:病人为了康复,医生希望治好病,目标一致。但是目前,医患关系确实不太和谐。 网友:我觉得医患关系最关键的是沟通不够,各说各话。我认为应该倡导患者和医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医患之间缺少信任 宋海涛:经常有患者自己带设备,记录下整个行医过程,我觉得这是非常不信任医生的做法,很反感。看医生是为了把病治好,而不是看医生说话怎么样。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一点错都没有。如果患者拿着摄像机或录音机来看病,会给医生很大压力。 网友:我觉得这是对医疗信任感的缺失。我小时候在农村,乡村诊所的大夫可能跟患者认识,一般不会开很多药或采取不适当的医疗手段,一般都比较务实。上次看一个报道,也谈到一些大企业有厂办医院,这种医院与患者的诚信关系不一样。现在的医院就像流水作业,看完就算,没指望患者得病后再来这里。 宋海涛:作为医生,我非常希望病人能够康复,以后有什么事情还可以过来。我希望他能进行全程治疗,而不是像刚才说的流水作业。流水作业不利于医生事业的发展,对病人也没有好处。每个医生的治疗方式不一样,如果一个病人换了十个八个医生,对他来讲并不好。如果信任一个医生,就应该反复看这个医生,这对康复非常有好处。 王拥军:医疗的关键在于对机构的信任。你对某家医院不信任,就不要选择它。 医生无法对每一个人微笑 网友:宋大夫说的是好医生的想法。有些医生一上午看70个病人,怎么保证他们都有这样的医德?我上次看病,医生看都没看我几眼,我怎么还会来找他复诊? 高海鹏:这位网友说的是事实。一个医生一上午看10个病人很从容,但实际上可能有40多个病人等着,不快不行。很多三级医院医疗资源有限,需求却很多——有谁愿意一上午看六七十个病人,弄得头昏脑涨的? 网友:我一直想问:100个患者里,有多少根本用不着挂专家号? 王拥军:一半以上。我们现在的医疗资源利用非常不合理。舆论给医生的压力是来了就得看,不能限号。我上周四出门诊,看了12个病人,出来又碰上一个老先生。他说等了我3个星期,没办法,我只能给他看完。我想这种压力来自中国的医疗体制,绝对不是医患矛盾。我们的有些患者,本来只是小病、症状很轻,也要找专家,我不理解:5毛钱就能解决的,为什么还要花200块钱看专家号——中国再穷,老百姓看病时都要找最好的医生、到最好的医院,这是整个医疗体制造成的。 网友:我今天感冒得很厉害,但我不愿意去大医院,而是选择去社区医院。大医院的医生不愿意跟你交流,觉得这个病小,不当回事,开一点口服药就完了。我知道,看有些病只需要很短时间,但还是觉得有时医生很仓促。为什么?就是因为医生自始至终没抬头看我,让人觉得他很急,或者不当回事。 高海鹏:如果总是一上午看六七十个病人,医生可能连沟通的意愿都没有了。医生也跟患者一样是普通人,不能要求他1分钟、5分钟看一个病人,还要一直微笑,这样的话只能肌肉僵硬。 好医生不怕患者提问 网友:但我了解到,还是有很多医生不好好跟患者沟通。一个网友做了12年透析,各地都去过,积累了很多经验,喜欢跟医生探讨,但有的医生就很不高兴——这反映出医生当中有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医生不要反感。我也希望各位在你们医院里多带头,让医生都能平心静气地对待患者的疑问。 宋海涛:我不怕病人提问题。我遇到的病人基本都会问:吃了这药是不是就好了,有没有副作用,手术能保证不出问题吗……这很常见。什么叫沟通,就是病人提问,我去想他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怎么让他理解。比如说他问“手术能保证不出问题吗”,我就要说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其实,患者提了这些问题,反而能沟通得更好。 网友:在看病过程中,我遇到过两三次医生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开点药就行了”。作为患者,我确实想把自己的病了解得更清楚,哪怕很严重,说了也就塌实了。 宋海涛:我记得年轻时看病,医生占绝对优势,经常会说不好听的话。现在的医生态度反而好一些。医生要充分尊重患者,这是前提。我遇到过一个大夫,说话很不客气,病人也跟着不客气,两句话说完就要拿病历走人,结果打了起来。充分尊重患者是良好医德、修养的体现。反过来,作为患者,要求医生有修养是必要的。如果医生真的说出不合适的话,那就不要看了,因为他不具备当医生的资格。 药价不是医院定的 网友:说起医德,我想到今年大家都在说的商业贿赂问题。从患者角度来讲,一个医生给我开很多药,我会觉得他肯定是为了拿回扣。而且,我觉得小医院根本拿不到回扣,做药的都盯着大医院,一级、社区医院没有医药代表。 王拥军:我先说一个观点:收入低不是拿回扣的理由。在我接触的医生中,没有人因为利益驱使给病人用了不该用的药。回扣肯定存在,如果不存在,国家就不用治理商业贿赂。回扣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有关部门批药的时候,同一个药批了10个厂家,他们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带来回扣问题。美国只有6家药品零售商,我国却有2万多家,争来争去全是暗箱操作,太混乱了。另外一个问题是药品虚高定价,中间利润太高了。但是,定价的是有关部门,不是医院。 网友:我认为患者应该有选药的权利。我研究过药,比如斯达舒一盒卖20块钱,同样的药大多2元、1.5元。我就不信药效差那么多倍!不同的病人应该选择不同的药,比如我经济收入还行,就可以用20块钱的药,但如果我很穷,那就限制在2块钱以内。 王拥军:药品是极特殊的商品,患者不能自行选择,否则会带来麻烦。就拿阿司匹林为例,一个小厂家的阿司匹林,吃一天可能吸收10%,大公司的贵几倍,但吸收效果也好得多。最关键的时候用最好的武器,如果病到了急性期,医生不可能跟你商量。 宋海涛:比如治疗一个病人,有各个档次的药,如果我知道他没钱,就会问他,这类药很贵,你能承受吗?如果药的价格一天超过100块,我就会跟病人讲。但是抢救病人的时候,我不会管这些,什么药管用就用什么。抢救病人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不可能为了省钱,很大的手术拿青霉素来预防感染。这是平衡关系,绝大多数医生不会因为一个药有什么利益才去用它,而是这个药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 有了纠纷,医院更愿打官司 网友:我想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患者看病时带摄像机和录音机?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本身没有监控。就像最近出现医闹,也是因为长期没有监控,我说是医生治死的,医生说不是我治死的,没有东西证明。患者带摄像机,我觉得就是想留一个证据,以防出问题。 王拥军:我觉得医疗记录是很完善的。根据国家规定,门诊病历保存30年,住院病历50年;每一张化验单、检查单都不能遗漏。我管医疗,非常希望遇到纠纷时,受害者从一开始就求助于法律,借助第三方医疗鉴定。医院如果遗漏记录,官司不用打,输的肯定是医院——证据丢了,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我是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专家从内心偏袒医院。医疗鉴定可以重复做,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偏袒同一个医方。 网友:病人找医闹一是图快,二是希望多获得赔偿。我觉得出了事故,医方还是希望尽量隐藏,而患者摸不着门,找不到专业的人搜集证据,求助法律的比例就不会很高。 王拥军:医闹每周都能遇到,说到底还是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有些患者觉得通过私了的方式能获得更多赔偿,其实这种行为扰乱了医疗秩序。医闹都是为了钱才来的,没有谁是为了公正。如果为了公正,我们有司法。医院不会隐瞒医疗事故,出了事有人惩罚我们,这对提高医疗质量有好处。从医院角度讲,出了医疗纠纷,我希望进行第三方鉴定,这么做更有帮助。 高海鹏:当你劝患者走第三方鉴定或法律途径时,80%—90%的人不走,就要跟你闹。医患纠纷本质是民事纠纷,当双方达不成共识,只能走第三方鉴定。为什么大部分患者不肯走,还是对司法没信心,对人际关系没信心。 医患矛盾映射整个社会 网友:听了专家的话,我确实觉得以前的一些认识过于主观。希望以后的医患交流都能做到“各取所需”。 高海鹏:管了7年的医患关系,我想说,它是现代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一部分,要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待它。现在的商家跟顾客之间关系好吗?我不觉得,可是相关讨论的激烈程度怎么也比不上医患关系,为什么?因为后者涉及到人的生命。我买了本书,错别字多,我下次不买这家出版社的。但医患之间出了问题,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为什么医患关系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会比商家跟顾客的关系多,是因为医疗行业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中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会带来很多人际关系的碰撞,其中当然也会包括医患关系。当这种转型完成,当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达到,我相信医患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王拥军: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其背景是全社会。患者的满意度建立在:一是疾病的好转;二是良好的沟通,没有沟通疾病好转不了;三是服务。我们目前的教育目的仅仅是使疾病好转,这个方向可能不太对。医疗不是纯自然科学,还有人文学,我们应该教育医生学会沟通,它是一门科学。现在老说微笑服务,这不是真正的沟通。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微笑,更需要塌实、放心。▲ 本报记者 吴翔 整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