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提案:社区全科医生待遇参照大医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05:40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 钱昊平) “突破现在的人才供求瓶颈,已成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否有效承担起‘六位一体’服务功能的关键所在。”本次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就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提案。提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于体制的变革造成大量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空缺,目前仍然难以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任务难以兑现。

  据新华社消息,前日,在农工党、九三学社联组会上,胡锦涛曾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等,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

卫生部统计信息,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只能满足2.5%的城市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多所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

  九三学社的提案中指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基本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仍以传统的“坐堂行医”服务模式为主。

  针对全科医生行业存在的问题,九三学社中央建议要制定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培训规划,加大对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事业的资金投入。

  推动全科医学教育是九三学社的一个主张,建议扩大高校开设全科医学教育专业的比例;在医学院校普遍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全科医疗见习或实习,稳步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其还建议,为保证能留住和吸引人才,可参照大医院医生工资标准,给从事社区医疗事业的全科医生同样待遇,或以政策确定其岗位工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特别补贴的稳定机制,使得他们与已经步入市场经济的现有医生系列处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由此保障建立起我国稳定的社区卫生医疗的基础性队伍。

  北京现状

  社区卫生员缺口六千人

  北京已制定三级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站政策,名医支援社区由政府财政埋单

  本报讯(记者魏铭言)根据北京市“十一五”卫生规划: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3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生,每25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社区护士,每2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预防保健人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2000名服务人口配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各1名,北京至少需要2.7万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说,“北京现有社区卫生人员2.1万名,也就是说,还有6000人的缺口。”目前,市卫生局已制定三级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对口支援政策,很快会发出具体的方案。市卫生局妇社处副处长吴永浩表示,正在设计的方案中,包括政府财政对支援社区的大医院医生、专家给予一定程度的差额补偿,但在职医生的基本工资,应由所在的大医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将从政府对社区的财政补偿中,拿出绩效工资部分的预算,补偿给支援医生。同时,鼓励大医院离退休专家,反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负责指导提高社区医疗水平;他们的激励和报酬,应该由财政补偿。

  据悉,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后,可以实现的医疗流程是:患者小病、常见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首诊;若病情加重,首诊的社区医生负责根据病情为患者选择大医院相应的科室和专家,搭建转诊“绿色通道”,患者将无须再排队、挂号,直接接受大医院医生的诊断或相应治疗。

  个案调查

  社区卫生站条件差 宁去大医院

  本报讯(记者汪城)“舍近求远去看病,是害怕因小医院的各方面有限,会影响病情的治疗什么的。”前日,东直门北小街居民梁先生称,附近的北新桥医院自改为社区卫生站后,一些相应的常规化验就被取消了,若患感冒做个透视,也要上第六医院去,而验血也要上二级医院。

  “卫生站也不是没有好处,取药和输液方便多了。”梁先生称,每回上大医院看病取药回来,他可就近到北小街卫生服务站输液,而慢性病的药也不像在大医院那样要排队取了。

  基层探访

  社区卫生人才匮乏制约基本医疗

  东城区民安社区卫生站半年在1.8万余居民中,为2900人办理健康一卡通

  3月4日晨,雨雪交加,25岁的全科医生韩啸,天刚擦亮时就到岗了,他要负责引导自己管辖片区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居民到社区活动中心去,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的专家当日在那里免费为居民咨询相关疾病。

  推行难 居民不信任宣传遭白眼

  大学时学针灸推拿的韩啸,去年经过全科医生培训,加入东直门内民安社区卫生服务站。那时,东城区刚刚承担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试点,开始改造一级医院,充实包括民安在内的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并在居民中推行电子健康档案,鼓励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慢性病患者、老人、残疾人和低保人群先行接受、认可社区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从去年7月民安社区卫生站从北新桥医院经营分离至今,在近60岁的站长张伯达,和25岁的韩啸,以及该站的其他两位社区医生和3位社区护士的记忆里,几乎全是靠腿和嘴一路走过来的。

  “最大的困难是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张伯达回忆,平均每个医生要负责1000多户居民家庭的走访,开始时面对的冷眼总比笑容多,有居民甚至说“别信什么电子健康档案,那玩意儿没用。”

  提高难 医生经验不足担心误诊

  “已经习惯了”,对于年轻的韩啸来说,腿勤嘴勤,甚至在双向转诊通道尚未畅通之前,带患者去大医院排队挂号都是经验锻炼;但他最担忧的还是业务的经验不足,如果慢性病患者在家里突发急病,求助到社区,“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及时发现发病原因,正确处置、联系向大医院转诊。”大半年时间里,民安社区所辖的5000多户家庭、18000余名居民中,已有2900多人办理了居民健康一卡通,其中装载个人的基本健康、疾病等信息,已被纳入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

  用药难 部分药品社区无法买到

  在咨询平台上,赵明祥陪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又做过冠脉搭桥手术的老伴前前后后地找专家。近60岁的老夫妇去年一起在民安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办了居民健康卡,用这张卡在社区看病,可以免门诊费,检查费优惠。

  “对我们来说,选择社区一是方便,走5分钟就到了;二是医生已经很了解我老伴的情况,除了用药外,还经常给她出点健康补养、锻炼的方子。”但赵明祥坦言,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态度现在没得说,但只有像老伴这样的慢性病,才比较认可社区卫生服务,包括自己在内,“要是健康人突然有个急病,就是感冒发烧,也还是习惯去大医院,社区医生的诊断经验、检查检验能力,都不太让人放心。”同时,赵明祥表示,老伴目前要吃的药品有很大一部分目前在社区还配送不到,现在每个月还是去阜外医院看一次专家门诊,顺便开药。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