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调查显示受贿者中高学历高收入者占多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1:52 法制日报 | |||||||||
9月5日,视点版报道了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行贿出现了新招数:分期付款,“放长线钓大鱼”,瞄准拥有实权的“小人物”等。 行贿出现新招,受贿犯罪又有哪些新的规律和特点呢?为此,法制网记者采访了海珠区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说,他们不仅对行贿人员作了问卷调查,同时还从所查办的贿赂案件中抽取了70名受贿人作为被调查对象。最近,这份对受贿人的问卷调查报告也出 法制网记者 游春亮 法制网通讯员 莫燕珍 李锐 “从调查的资料和数据来看,和行贿出现新招一样,当前受贿犯罪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9月6日,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份新鲜“出炉”的受贿人问卷调查报告时说。 这位负责人说,这70名被调查的受贿人当中,既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人员、国有公司人员,也有事业单位人员;既有单位的一把手,又有部门领导,还有一般干部。受贿人员所涉及的单位涵盖了教育、医疗、工程、金融等领域。 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过程 调查结果表明,47%的人员在第一次受贿之前对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现象表示“憎恨”,40%的人员表示“见怪不怪”;73.3%的人员在第一次受贿之前,曾经拒绝过其他类似的不正当经济往来,其中,拒绝一两次或三到五次的各占了33.3%,拒绝五次以上的占了6.7%。 办案人员分析说,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公职人员的蜕变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渐进性过程。除自身因素之外,外界因素起了关键性、引导性的作用。 对于第一次受贿的心理,47%的人员是在“碍于情面”的状态下完成,认为“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或“行规如此,不拿白不拿”的各占了38%、35%。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最让受贿人动摇的劝说理由中,选择“这是你应得的报酬,不用客气”的占了51.6%,选择“你不要我给你的钱就是不给老朋友面子”的占了23.8%,选择“现在大家都这样”的占了24.6%。 “这些数据反映出部分公职人员在接受贿赂时存在碍于情面的心理、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侥幸心理和法不责众的心理。”办案人员说,这种人看到身边的熟人得到“好处”却没有被及时揭露惩处,便激发了“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的腐败心理。 在接受调查的70名受贿嫌疑人中,58%的人表示第一次受贿后“忐忑不安”,38%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21%的人表示“内疚”,20%的人选择“其他”,17%的人表示“兴奋”,8%的人表示“没有特别感受”。 多数人认为受贿风险低 该院对受贿原因的调查设计了6个选项,并设为多选项。结果表明,56%的人员因为“身边有人如此也没事”而收受他人贿赂,48%的人员因为“可能侥幸不被发现”而受贿,30%的人员因为“监督力量薄弱,轻易不会被发现”而受贿。 对行贿人有所选择 在选择行贿人的标准问题上,该院设计了5个选项供被调查人多选,其中,47%的人选择“看起来比较老实的人”,40%的人选取“看起来比较有钱的人”,27%的人认为“如果是经人介绍的,还会考虑中间人的品格及其与自己的关系”,20%的人则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可能对今后工作有帮助的人”作为标准,13%的人认为“根据具体情况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大部分受贿人员不会见钱就收,而是选取为人可靠、性格仗义或可能对其今后工作有利的人作为对象,一旦案发,双方易达成攻守同盟,以规避法律的制裁。 年龄集中在30至50岁间 在涉案的70名受贿人员当中,有61人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占了总数的87%。其中,30岁至40岁的涉案19件,占总数的31%,40岁至50岁的涉案42件,占总数的69%。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受贿人员大多年富力强,资历较深,位高权重。因此这类人员在实施受贿犯罪的过程中,并不急于求成,往往选择自己认为可靠稳妥的行贿对象,以期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办案人员说。 高学历高收入者占大比重 调查显示,70名受贿人员当中,高中文化的有8人,大专文凭的有17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有30人,硕士研究生有15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学历、高素质公职人员的犯罪不容忽视,需引起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70名受贿人员中,月薪在3000至5000元的有38人,所占比例为54%,5000至10000元的有21人,所占比例为30%,10000元以上的有11人,所占比例为16%。这些受贿嫌疑人的薪水普遍较高,且53%的人员对自己的月薪颇为满意。 “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受贿人员接受他人财物并不是因为缺钱花,因此曾经一度被提议的‘高薪养廉’的做法值得商榷。”办案人员说,“如何有效遏制高收入公务人员的贪欲,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法制网广州9月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