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传媒 > 正文

《知音》杂志发展之路:以“杂”而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6:01 《今传媒》

  从1985年《知音》创刊至今21年,知音集团已成为业内的领头军。资料显示知音集团旗下杂志的月发行量达到了600万份,其中单《知音》每月就有450万的发行量。海外战略,规模化发展,让知音集团形成“传媒产业群”和“多元产业群”;核心产业与多元产业的互动,让知音集团在期刊市场中表现得灵活、主动。

  不久前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其中
,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三类杂志。这种阅读趋势显示,我国杂志市场前景看好,在未来若干年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知音集团旗下的核心杂志《知音》以及其系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资料显示知音集团旗下杂志的月发行量达到了600万份,其中单《知音》每月就有450万的发行量。从1985年《知音》创刊至今21年,知音集团在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成为业内的领头军。国际化方面,除了推出了《知音·海外版》之外,还在海外合作发行和独立发行方面进行里有益的尝试,这也是《知音》杂志低成本扩张的一个重要策略。规模化发展方面,知音集团在做好核心杂志《知音》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的同时,还推出了针对细分市场的《打工》、《知音?女孩》、《好日子》,财经类的《商界名家》,文摘类的《财智文摘》、《良友文摘》,面向青少年的休闲杂志《知音?漫客》,非营利性的知音网站,辐射的领域和范围之广是其他杂志无法企及的。同时,在实业方面,知音集团成立了广告公司、发行公司、印务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还投资成立了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知音》杂志——立足之本

  因为弹吉他而结缘的两个女大学生,她们是同一个宿舍的上下铺,一夕之间,下铺的得了白血病、生命垂危,上铺的竭尽所能的帮她凑钱治疗,终于化危为安。可上铺的女孩也得了一样的白血病,下铺的女孩又拖着病体为她四处奔走……这是普通人的故事。

  “我能有今天,要归功于我的先生。在我们近十年的婚姻里,他始终无条件的支持我鼓励我,让我穿最艳丽的衣服,跳最动人的舞蹈,过最自然的生活,满足了我作为女人关于幸福的所有梦想……”这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

  如果告诉你,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都来自于一本在全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相信你一定很快就能报出答案:《知音》。

  这样的标题、这样的事件落点、这样的行文安排,无疑都打上了《知音》的烙印,在读者中间有很高的识别率,这些就被称为“知音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知音集团所说的“情感性、故事性、哲理性、可读性、传奇性”。甚至类似的文体和标题在其他杂志上出现了也会被认为是模仿“知音体”或者干脆就是从《知音》上摘抄的。

  每个月500万左右的发行量造就了《知音》杂志的影响力。而这500万是21年累积的结果。

  1985年,湖北省妇联投资3万元,由现在知音集团总经理胡勋璧牵头创办《知音》杂志。多年后,胡勋璧回忆说:“3万元的办公费顶多印一两期杂志就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让我们的工作十分艰难,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总还是有信心的。”

  凭着这艰难中的信心以及在媒体从业多年的经验,胡勋璧给《知音》杂志开辟了一条道路:“为读者在人生道路上提供一种精神、心灵的帮助,办一本让读者爱看的杂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讲大道理,让人从善从美。

  准确的定位让《知音》从一开始就尝到了甜头。创刊号就创下了40万份的发行量。两年后的1987年,逾百万份的发行量让《知音》人惊喜不已,也迎来了第一个市场高峰。但是情况很快急转直下,1988年、1989年两年间,因为信息来源问题,很多人对《知音》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对杂志品牌本身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再加上通货膨胀引起的杂志成本上升,最终发行量跌到了49万份。

  痛定思痛,《知音》杂志开始在内容上狠下功夫,从内部入手加强管理改革,内容质量上层层把关,把“篇篇可读,期期精彩”定为目标。

  1994年,发行量达到每月100万份;1998年达到320万份;1999年,为了在众多模仿者中突出重围,《知音》改为半月刊,当年发行量达到每月450万份;后来,《知音》推出月末刊,每月总体发行量达到550万份,跻身全国“百家重点期刊”行列,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和首届中国期刊奖,是全国报刊转载和影视改编率最高的期刊之一。

  21载,从蹒跚学步到成为行业翘楚,《知音》走过的路可以概括为先自强、而后走出国门。在细分市场比较成熟的前提下又开始规模化发展,将读者群最大化,精英、大众、学生等等。

  《知音》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的内容,同时这也在很多读者中存在着争议,欣赏者成为忠实读者,每一期都翘首以待;排斥者则认为杂志的内容过于煽情,也有人质疑过知音新闻采集的真实性。

  对于质疑,知音集团总经理胡勋璧曾作出过这样的解释:“当然有一个阶段我们也有点儿措手不及,大概在98、99年,当时有很多的都市报创刊假文章出现的频率高一些,后来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有一些制度,除了对事件中的人物我们要一些证明、证件之外,我们更重要是有一个核实的班子,包括电话核实、派人核实,我们经常查一些这样的稿子,比如刚发的那一期,有一期已经把它在封面目录上列上了,而且是大标题,后来有一个班子一查,说写的不是真的,我们就把它撤下来了。我们编辑是一道关,我们还有一个三级审稿又是一道关。”“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在渐进的,我们刊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欢迎,因为读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当然读者怀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越做越好的。在真实方面我们一点儿都不含糊。”

  《知音》杂志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内容质量之外,胡勋璧认为还有“读者的忠诚度”。他说这两点是促使《知音》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并且,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知音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年轻的需求。惟一不变的是“重视读者心灵的需求”,贴近年轻人。

  作为保证“读者忠诚度”的一个重要策略,低价位一直是《知音》的一个原则。21年,《知音》杂志的价格从2毛钱到3.5元,但始终是大众文化生活刊的中间价格。这也正应了《知音》的办刊思想:“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人心。”

  因为内容的至高地位,其制造者就显得尤其珍贵。《知音》杂志的人才战略强调的是竞争,用人为贤。胡勋璧说:“我们现在也在逐步的通过激励强调竞争,也要进行人才培养,有时候刊物编辑比较多,每个月能够保证发一篇稿也很困难,我们现在也考虑长期应该有一定的收入来确保编辑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培养‘金子般的编辑’。一个编辑不能成为机械式的编辑,而应该有催化能力,组稿能力、编稿能力等等才能,应该是一个全才。”2003年时《知音》杂志一个编辑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一般的“五六万”。如今现在很多编辑还和作者建立了一个“编采模式”,即编辑提前进入稿子,从选材、立意、架构作品,到作者将稿子写出来之后,编辑还要提出修改意见,将“金子”的光芒发挥到最大程度。另外,《知音》还最早在全国推出签约作者制度,买断作者版权,还对一年发12篇的作者给与20万元的稿酬。

  对人才的激励制度保证了杂志丰富的稿件来源,提高了稿件的质量。

  《知音·海外版》——国际化先锋

  《知音》杂志在早期的发展中一直坚持的是“低成本扩张路线”,将一本杂志做强做大,用一本杂志最大化的占有国内市场。事实上,作为一本纪实性的大众文化半月刊,她确实做到了。从创刊号的40万到现在的500万份左右,与《故事会》、《读者》被人们并称为“三大刊”。对比美国的名牌杂志《读者文摘》、《时代》等等,《知音》的野心也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

  早在1996年《知音》杂志发行量突破200万的时候,知音杂志社就创办了《知音?海外版》,开始进军海外华文传媒市场。这本杂志的编辑、广告发行以及人才资源等力量主要来自《知音》,因此内容定位基本相似,另外还强调了“涉外性”,添加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奋斗史,国外普通人的情感故事。稿件来源除了邀作者采写之外,还在英美报刊以及互联网上选材编译。杂志定价人民币4.50元,高于《知音》,国内国外同时销售。

  之所以在1996年就早早的作出海外战略计划,知音杂志的解释是:“作为品牌核心的《知音》杂本身在海外华人中广受欢迎的情形,说明这个办刊原则无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品牌内核在创办知音系列刊时也是不能剥离的,但也不能忽略地域因素的重要性--海内外读者在价值观念、语言习惯、阅读偏好、审美标准、消费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一本杂志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选题策划、题材选择、装帧设计、营销推广上就应该因地制宜,在保持期刊的一贯品位质量的基础上实施全新的国际化战略。”

  创办《知音·海外版》是要以此作为《知音》杂志的品牌延伸,并充当知音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探路者。

  这个探路者也没有辜负《知音》的期望,在创立的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8月创刊到年底就达到了20多万份,最多时达到50万份。

  但是从它的发行范围来看,每期近50万的发行对象中的大多数目前仍为国内读者。经过调查发现,无论《知音》还是《知音·海外版》在海外华人读者中都很有口碑,但发行渠道不是很顺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音·海外版》的市场拓展。

  2001年,知音在加拿大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寻求与当地的华文出版商合作。胡勋璧说:“我们不苛求短期内的盈利,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投资,以便为实现知音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做好垫。”

  他说:“因为北美地区期刊业市场发育成熟、市场竞争充分,华人读者相对比较集中,通过与当出版商的合作,首先能为《知音》、《知音·海外版》打开市场,在此过程中还能逐步熟悉国际期刊业的游戏规则,积累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进而与当地出版商实现版权合作,在海外出版《知音》的地方版,组建知音杂志社自己的海外组稿编辑网络和营销网络。”

  《知音?海外版》的目标是打入世界期刊的主流市场,是要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本土化,在海外主要国家出版自己的多语种期刊。

  有这样的目标,《知音》的海外策略制定的也就更长远,胡勋璧表示,在其海外策略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整个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都必须始终以品牌期刊的发展为核心,确保品牌期刊的内容质量和装帧质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以品牌期刊为先导的低成本扩张,并最终实现期刊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知音集团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始终以《知音》杂志品牌资产增值为中心,优先配置所有重点资源,也成了集团巨大无形资产的主体部分。”

  集团产业化——双翼齐翔

  巨大的发行量为《知音》带来了很多广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潮水般的模仿者。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都市类报纸纷纷涌现,与《知音》模式类似的内容成为都市报的专栏或者专版,明显带有期刊化的特点,但是报纸比期刊更方便、更便宜、更有时效性。《知音》杂志在这场“纸媒”的争战中处于劣势。

  集团进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后,领导层明确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一体”是以核心产业《知音》杂志的出版经营为主体,“两翼”就是“传媒产业群”和“多元产业群”,“传媒产业群”包括期刊业、报纸业与电子网络媒体业,“多元产业群”包括广告业、发行业、印刷业、影视制作业等。“我们希望在新的文化领域能够开发出知音特色,推动知音品牌增值。”

  内外部环境的要求,再加上1996年《知音?海外版》的试水成功、1999年《知音》改为半月刊带来的发行量和效益规模大幅度上升,2000年1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融期刊出版、广告经营、书刊发行、照排印刷、物业发展、网络开发等于一体的现代期刊集团──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11月和2001年3月,知音集团公司又相继推出了《知音》系列刊《打工》(半月刊)和《好日子》(月刊),一经上市,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发行势头迅猛。

  2001年,建立的“知音网站”,目前日点击量近110万次。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知音网站获得了信息等产品的经营权,试行收费服务。

  2002年1月,以财经商业为关注焦点的另一本《知音》系列刊《商界名家》出版发行。2003年初,两本文摘类杂志《财智文摘》、《良友文摘》相继创刊。

  2004年,《知音·女孩》创办。

  2006年初,《知音·漫客》创办。

  建立起了传媒产业群,陆续创办了这么多种类的杂志,会不会分流《知音》的读者、影响核心杂志的发展呢?胡勋璧说:“分流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来讲读者量大了,读我们的读者更多了。像《打工》杂志月发行量是50万,有很多读者是看两本杂志。总体应该是读者越来越多,冲突有一点点儿,影响不大。”

  胡勋璧说:“我们感觉到各个刊物在规模、内容、结构上都是各有分工的,不会相互分歧,只会有相互支撑的作用。我们的《知音》比较大众化一些,白领也看,蓝领也看,有一部分蓝领认为跟他们的生活联系不是非常的密切,比如打工群体他们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在《知音》里面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创办了一个打工杂志为打工者服务,这是从《知音》细分出来的一个部分。一本杂志包打天下是不行的,肯定要细分,我们打工杂志就满足了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另外我们有一些信息面就更宽了,信息更丰富了。对《知音》是很有帮助的,不会有内部冲突。主刊也好,辅刊也好,从各方面的实力来讲,比如经济实力、编辑实力等等方面的整体实力强了。”

  在传媒产业群的规模不断扩展的时候,知音集团的触角由期刊出版延伸到网络媒体、广告经营、书刊发行、印刷制版、物业开发、高等教育等领域,基本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经营格局。

  先后于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创办的“知音广告公司”、“知音发行公司”、“知音印务公司”,均当年实现赢利。

  知音的战略性投资项目还有“知音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项目虽然不能像知音系列刊和相关产业那样在短期内实现盈利,而且投资规模也要大得多,但起步相对都较晚,是知音通过规模化发展,人才、管理、经济实力的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的产物。可以说从这个知音的战略性投资项目,是品牌延伸的新的里程碑。

  2004年,杂志社与知音产业集群总资产逾4亿元,净资产2.3亿元,利税突破1个亿,其集团化发展的规模与趋势万众瞩目,成为期刊界名副其实的“王者”。这些都是核心产业与多元产业的互动的有利表现。因为涉及的媒体及媒体相关行业、实业等领域的“杂”,知音集团在期刊市场中表现得灵活、全面、主动,这也为与国际国内品牌杂志的竞争准备了充足条件。

  胡勋璧说:“我理想还是《知音》能够过1000万或者2000万,以《知音》为核心把整个集团做大做强。”

韩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