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前瞻:西方媒体正视“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
来源:张志新 志新看美国
又是一年春来到,全球瞩目的中国“两会”即将登场。西方媒体又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国,期待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能有新举措,给世界带来新的利好。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西方媒体的中国学者,个人觉得近年来西方媒体报道“两会”时,视角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正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如果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西方媒体在称赞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担心中国“崩溃”、经济“硬着陆”的声音此起彼伏的话,奥运会之后这种声音越来越为主流媒体所排斥。美国学者章家敦早年是“中国奔溃论”的积极鼓吹者,当年他断言奥运会将是中国发展临界点,奥运后中国必将崩溃。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给他的论断一记响亮的耳光。尤其在金融危机后,世界对于所谓“华盛顿共识”的质疑越来越多。相反,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凭借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在积极加快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同时,有效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从而确保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不仅大幅改善民众生活,社会发展也取得重要成就。
就在“两会”前的2月23日,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用《以乘坐时速180英里的中国子弹头列车迎接猴年》为题,描绘自己在中国乘坐高铁的所见所闻。文章说,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令人兴奋不已的成就很快就会因下一个的出现而被人淡忘,再次凸显“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难怪奥巴马总统早在2012年就曾抱怨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有效。而他自己从2009年就任伊始就在推动的修复桥梁、隧道和高速公路等美国基础设施项,直到2015年底才取得重大进展。
与中国的高效相比,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却面临效率与公平失衡的难题。且不说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社会中下层对上层的不满日益加深。单就行政部门施政而言,也由于与生俱来的制度弊端而举步维艰。近年来,向来在国际上耀武扬威的美国总统在国内施政上却备受煎熬。很难想象,在其他西方国家,国会两党由于在堕胎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直接导致对司法部长的任命被拖延5个月之久。同样难以想象的是,由于单个参议员的阻挠,国会在2013年9月底不能按时通过联邦政府预算,导致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16天。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公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因为少数人的意见得以被尊重,然而它伤害的是多数人的利益与效率。用奥巴马总统的话讲,美国政治的运作本应表现出其最善的一面,然而现在展现给世人的却是最恶的一面。
从小处看,它反映的是美国两党恶斗导致的政府施政不畅,往大看则是美国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用美国政治学家福山的话讲,过多的制衡已经使美国政治成为“否决政治”。而“否决政治”不仅牺牲了公平,更牺牲了效率,其直接后果是美国在试图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时往往难以迈出关键的第一步。而且,即便已经迈出关键的步伐,也可能由于政党路线之争而出现反复,甚至走回头路。以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例,2012年奥巴马医改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人民为之奋斗五十余年的改革终于初见成效。然而,自那时起,共和党不厌其烦地在国会试图通过法案,部分修改或者废除奥巴马医改法。经过60多次的失败之后,参众两院终于在今年初通过法案并放在奥巴马办公桌上。毫无疑问,奥巴马否决了这项法案。但它的象征意义更为关键:如果2016年国会选举后共和党仍占据多数,且白宫为共和党人占据,奥巴马医改法必然被废除。
我们当然不是认为中国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已经完备,正如我们即将在“两会”中听到有关改善国计民生的各种建议,它提醒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永远在路上”。西方媒体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正视,恰恰有助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而这或许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天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