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6月19日08:17 新华网

分享
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3位烈士。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3位烈士。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从左至右)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从左至右)
1999年5月12日上午,3位在北约导弹袭击中牺牲的烈士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的骨灰和受伤人员由专机接回北京(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99年5月12日上午,3位在北约导弹袭击中牺牲的烈士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的骨灰和受伤人员由专机接回北京(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3位烈士。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导语: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用导弹野蛮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正在使馆中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牺牲,同时炸伤数十人,使馆馆舍严重损毁。中国政府对此提出最强烈抗议,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7月30日,中美两国代表团在北京就这一事件的赔偿问题达成共识,美国将尽快向中国政府支付450万美元的赔偿金。中国政府将把这一款项分付给三位烈士的家属及受伤人员。2001年1月19日,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支付了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财产损失赔偿金2800万美元。下面让我们回眸3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邵云环

  邵云环,1951年6月1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2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参编部工作,1990年9月和1999年3月两度赴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

  邵云环主要从事有关前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准确及时地翻译和撰写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稿件,受到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好评。1990年9月她奉派到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采写出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1996年5月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悉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在参编部工作的20多年,邵云环的政治、思想、业务都提高很快。

  1999年3月前南斯拉夫局势非常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邵云环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做一名战地记者。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空袭,邵云环当日即发回了一篇战地通讯《悲壮的贝尔格莱德》。在贝尔格莱德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邵云环在公开报道的同时,连续采写了3篇专稿,文章用事实深刻揭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动战争的罪行,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

  在邵云环工作的地方,空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邵云环时刻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担心稿子发不回来。为此她专门写了一篇短文《最怕的是稿子发不出去》,刊登在《前进报》上。作为一名女记者,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仍坚守岗位,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临危不惧的勇气。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馆舍严重被毁,正在伏案工作的邵云环不幸以身殉职,时年48岁。

  5月15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邵云环同志“人民的好记者”荣誉称号。

  许杏虎

  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专业,后入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1993年2月入党。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年仅31岁。

  朱颖

  1971年11月2日出生,北京人。1992年7月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工业艺术工程系。1994年1月调入光明日报广告部工作,任美术编辑,其作品曾获北京广告协会“昆仑杯”优秀奖。1998年与许杏虎结婚,婚后不久便随许杏虎赴贝尔格莱德工作。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被弹片击中,以身殉职。

责任编辑:郑汉星

相关阅读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北京减人之策 迁官迁校迁央企

一直以来,官方认为,京城人太多,应该限制人口。比如将低端产业挡在门外,以分流“低端人口”。北京若真如此,实不可取。

微软有足够的理由收购领英,那么领英呢?

微软在社交领域中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这可能让微软管理层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能真得不会干这个。这也是微软愿意让领英保持独立发展的重要原因。

  • 姚树洁:英国人为啥那么想脱欧
  • 4岁女孩徒步挑战川藏线的是与非
  • 苏联时期的克格勃病毒和毒药实验室
  • 柯云路:怎样的知识分子称得上勇敢?
  • 《女不强大天不容》直面职场悲欢
  • 撒娇受宠?90%女人会犯的4个恋爱错误
  • 法国让人脑洞大开的机械岛(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