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但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如何塑造自身,又如何与世界接轨?在日前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的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上,来自哲学、历史、宗教等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各抒己见,旨在深入发掘中华文化对世界的价值贡献,同时也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更为深厚的文化支撑。
中华文化的一体与多元
蔡武(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部原部长):
东亚大陆的地理特征孕育了我们独立发展的文化本根。中华文化的一体性体现在,它有着广泛基础的、高度同一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同时,我们的文化又是“多元”的,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巴蜀文化、闽越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境内众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通过文明对话的多种通道比如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大文明广泛交流,这种独特的融合力、同化力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来源,也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保障。
长期的农耕文明,培育了中国亲和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也孕育了和谐的基本精神。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在这种亲近自然、寄身自然、归化自然的生活中,体会到和谐的真谛。今天的中华文化,不仅包含着古圣先贤创造的民族精神核心,也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崭新元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共同诉求,也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
我家之宝对治世界之缺
许嘉璐(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十届、第十一届民进中央主席):
当资本主义走向极端、个人中心主义击毁了社会结构、被压榨多时的殖民地渐渐甦醒、各民族的信仰危机和传统岌岌可危时,“物质第一”、“技术至上”的神话就破灭了,“现代”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雀,一转身,它那光彩诱人的花翎后面有着并不美妙的一面。开启了现代科技时代的牛顿、笛卡尔那几代精英、伟人,自认为他们苦苦探寻到的客观世界的规律是“绝对真理”,他们绝对不会料到仅仅过了200多年,他们所开创的新时代,把人类对于控制自然、掠夺自然、崇拜物欲推到了极致。
美国经济屡屡跌跤,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国家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不停地引发社会骚乱、冲突和战争……世界如此糟糕,根子就在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扭曲了、污染了原本清静的人心,背叛了几千年前哲人的教诲。幸亏历史造就了中华文化,几近被泯灭而又能再一次焕发青春,我家之宝恰好可以对治世界所缺。一言以蔽之,中国有着贡献民族智慧于世界的义务,就像当初天主教向东方传播福音那样,不同的是,我们不是秉承上帝的意旨,而是根据中华文化“推己及人”、“和谐万邦”、“天下大同”等世俗的伟大信仰所归结出的责任感。
普适文化不是西方的专利品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 图书馆馆长):
强势的文化往往利用长期的资源、话语霸权强行推动自己的价值观、政治观、社会观。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民族往往不甘心被边缘化,在压力之下会产生巨大反弹。在此情况下,文明的交流越深入,冲突就越激烈,文化的互动越频繁,排斥的态势就更明显,不但不能和平共处,反而出现很多误解与对峙。我认为,根本问题是人们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时候,讨论的重点总是热衷于求异,未能改变视野、改变方法,将求同放在中心位置。
是求异,还是求同?是互相批判、互相对立、互相指责,还是彼此欣赏?文明的对话能不能顺利唱答,对文化的包容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立场决定态度,品格显示高度,我们如果不能克服求异价值趋向,就无法真正体现殊途同归的宗旨,也难以真正实现文明的平等、文化的宽容、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这样一种理想追求。所以我的基本想法是,不同文化都有普适成分,普适价值不应该是西方文化的专利品,反过来,如果有人说,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的天下了,什么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同样也是片面的。
“做自己”与“在一起”
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 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
“做自己”更多强调主体性,强调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一起”更多强调我们可以沟通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仅是地理、经济、社会的,更重要的是价值、文化包括宗教的。“做自己”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在一起”是一个解决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我是谁”的确立一方面依赖自身个性,另外一方面也关联着跟他者的关系,而跟他者的关系又和如何塑造自身密不可分,我的基本想法是只有“在一起”中,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成熟的自己。
1000多年前,北宋的石介写过《中国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石介的想法是: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则中国中国也,四夷四夷也。这就是传统中国的天下观,这种说法包含的自我认知是自大的。而我特别想提出的态度是:光而不耀。这个理念出自老子《道德经》,核心是自信与节制。经过几十年的“韬光养晦”,中国已经是一个遮不住的发光体。与时偕行,自觉地顺应这种变化,善用好我们的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同时避免“光污染”,对于做更好的自己和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来说,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