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08日00:11 法制晚报

分享

  原标题:为了一口氧气,军方做了这么多事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莹 编辑 岳三猛)11月7日,军报称,目前在全军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吸氧已纳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少吸氧1小时。

  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们而言,可能从未将吸上一口氧气视为难事。但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人民子弟兵面临的第一困难却是缺氧,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原疾病。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官兵吸氧已经无需从山下运输,而是哨所自制,以及由零星提供转变为足量持续供应。

(哨所制氧)(哨所制氧)

  供氧降低了急性高原病的死亡率

  众所周知,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容易患上心肺肿大等高原性疾病,被称为“生命禁区”。

  为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基层官兵的吸氧难题,2013年至2016年,军方对驻海拔3000米以上部队组织实施制供氧工程建设,涵盖青藏、帕米尔高原200余万平方公里地域。

  具体来说,安装170多套制氧站、高压氧舱,配发12辆高原制氧车,补充4800多台小型制氧机,军地设立12个联合维修点,技术人员分管共用、配件耗材合储通用、维修保障一体联动。

(边关将士)(边关将士)

  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全军驻地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全部吸上自制氧,我军高原官兵吸氧基本实现由依靠山下送氧到高原哨所自制氧的历史性变化。而且,制氧方式由零星间歇转变为足量持续,供氧对象由部分一线官兵转变为全体高原部队;推动“救命氧”向“打仗氧”转变。

  驻地海拔3000米至4000米部队制氧装置配备到所有基层点位,官兵遇有症状可随时吸氧,实现“应急氧疗”。至于对驻地海拔4000米以上部队,氧气可直通单兵床头,吸氧已纳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少吸氧1小时,实现“保健氧疗”。

  举例来说,西藏那曲军分区所属单位驻守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官兵身体因缺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少同志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高原疾病。

  对此,军方投资近2000万元为其兴建制供氧设备10余台,建立吸氧点1000多个、高压氧舱1个,将吸氧终端安装到每一名官兵的床头,基本建成集氧气制造、氧气供应和定点吸氧于一体的制供氧网络和高原病防治体系。

  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所长白玛介绍:“制供氧网络的建成,不但降低了急性高原疾病的死亡率,还可以预防各类缺氧疾病。”

  海拔5418米!军嫂探亲实现卧床吸氧

  全军最高哨卡首位探亲军嫂谭杨,曾首次在驻地感受了海拔5400米以上的吸氧体验。

  今年1月19日,小年夜的前夕,谭杨抵达全军最高哨卡——海拔5418米的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河尾滩边防连。他们驻守在喀喇昆仑高原之巅,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长年冰封雪裹,环境恶劣。家属即使随军了也不能随队,常年与丈夫两地分居。

(军嫂谭杨)(军嫂谭杨)

  为了此次的高原探亲,谭杨每天坚持长跑,先后跑烂3双运动鞋,累计跑了1300余公里。尽管如此,高原反应铺天盖地袭来,头疼欲裂、心跳加快、喘不上气。幸运的是,如今连队的氧气直通床头,把导管往终端上一插,旋钮轻轻一旋,即可卧床吸氧,不仅吸氧量充足,而且十分方便。

  同样隶属于新疆和田军分区天文点边防连则设立了“吸氧时间”:新兵下连2个月内,连队根据新兵训练执勤情况每天设立“吸氧时间”,尤其突出巡逻执勤归来、军事训练结束之后、晚上睡觉之前等几个重点时段。

  设立“吸氧时间”,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新兵高原适应期。军分区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新兵上高原已有一个月时间,无一人因不适应高原环境被送下山,无一人发生脑水肿、肺水肿。

责任编辑:张建利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中国功夫到底能不能真打?
  • 剑走偏锋的幼儿园“作业”真的好吗?
  • 民国时汽车不多,不好好开一样出事故
  • 小说:空荡荡的无名指只有伤心
  • 相爱相亲:豆瓣评分8.6为啥票房800万
  • “爱最大的克星,我想应该是距离”
  • 旅途中火车或飞机延误如何申请退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