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是谁“打垮”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这两天,一篇引人深思的微信长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作者将岳父从流感到去世的经历记录了下来。作为北京的中产阶级,在一场流感面前,似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看完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令人唏嘘,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竟然会有人因为一场感冒而失去了性命。
冬春季节一直都是流感的高发季,每年这个时候,医院的呼吸科都会人满为患,只是2017-2018年这个冬天,流感似乎来势更为凶猛,据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报告的流感病例数量高于过去3年同期水平。文中作者的岳父从小小的感冒,到感染未知的流感病毒,最后发展到肺炎,还是没逃过阴阳两隔的结果。在唏嘘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正如作者所反思的,自己在遇到强势的岳父“开窗招病”、不愿采取隔离等措施时,无法做到“铁面无情”,屡屡因为“亲情”让步,做了自己也知道不“合理”的决定。在知乎上,一个被点赞最高的帖子就此评价“比流感更可怕的,是无法被说服的父母”。在我们面对“亲情”和“科学”的抉择时,似乎总会让前者占了上风。
另一方面,即使在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轻人中,也存在着科学素养不高、凭经验行事的倾向。此前,对于“是否接种流感疫苗”就曾经有过一轮讨论。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针对流感,接种疫苗仍然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然而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每年供应市场的流感疫苗有2600万支,真正接种的只有2000万支左右,接种率仅为2%。究其原因,大部分人对于流感疫苗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认为“流感是小病”,成年人没有接种疫苗的必要,还有一部分认为“接种疫苗并不能阻挡流感”,没什么用。
由此看来,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对于科学的“不信任”。根据中国科协在2015年发表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但这一水平仅相当于欧美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从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确实有所提高,但同时也能发现中国在公民的科学素养上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科学的普及还远远不够。
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人在遇到疾病等重大事件的时候,对专业权威如医疗人员的信任度不够。相反,利用人际关系找熟悉的“专家”治疗是中国人在看病时的常态,相比于医生等专业人士,一些人更倾向于相信熟人的说法。
在中国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提问“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的回答中,关于“加强科普”“相信医生”“相信科学”的回答不在少数。其中一条得到69赞的回答连用三个“请相信你的医生”来进行提醒,还有用户提出流感疫情需要“更强有力的科普,让更多的人重视‘感冒’”。
由此来看,“相信科学”、尊重理性似乎应该成为该篇文章带来的主要思考,尤其是在一个现代社会。这或许也是中国在迈向一个现代社会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相关新闻:
流感高发
释疑支招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天津检方对孙政才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 【 军事 】 美称中国导弹过时 我军公布照片回击
- 【 财经 】 你以为只希思罗机场区别对待中国游客...
- 【 体育 】 足协:违约金=转会费 不缴调节费可扣1...
- 【 娱乐 】 《焦点访谈》批天佑用说唱描述吸毒感...
- 【 科技 】 MC天佑被全网禁播 多家平台连夜开会
- 【 教育 】 毕业生1个月写13万字记录大学:致敬青...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