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是“花儿”永久的“娘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2:08 青海新闻网
青海是“花儿”永久的“娘家”

青海是“花儿”永久的“娘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80年代,由著名“花儿”歌唱家朱仲禄和苏萍把西北“花儿”带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后,“花儿”便张开“翅膀”飞向了海内外。尤其是《花儿与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深得听众喜爱。从那时起,“花儿”几乎成了西部的一张“名片”。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青海是“花儿”的海洋,“花儿”更是青海的一大品牌,
青海“花儿”曾让诸多海内外人士对西部产生了美好的遐想和期盼。

  然而,时隔多年后的今天,青海“花儿”却呈现了一种曲线式的发展趋势,不断地从低谷攀至巅峰后,又从巅峰滑落低谷。这时,许多西北地区的“花儿”歌手为青海“花儿”自豪的同时,又为其前景担忧。

  那么,“花儿”缘何滞留在家门口?品牌缘何又成了负担?青海“花儿”何时才能走向大市场?

  青海是“花儿”永久的“娘家”

  7月10日,应邀参加南山“六月六”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演唱会的青海“花儿”王子马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海“花儿”历经几代歌手的推广、传唱,目前已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并且青海“花儿”也曾走上过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舞台,深受当地人们地喜爱。可是,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而今青海“花儿”这一巨大的文化品牌,却滞留在了“家里”。

  马俊说,青海“花儿”走向市场的条件已经很成熟了,但由于其曲调单一,未经艺术包装和加工,致使“花儿”至今仍“红火”在家门口。“作为‘花儿’歌手,也为‘花儿’做了不少努力,但仅凭歌手们单打独斗,得不到政府部门支持,最终也是徒劳的。”马俊认为,“花儿”从田间地头,逐渐走向舞台,这足以说明“花儿”这一民间文化已与市场接轨,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发、挖掘和包装“花儿”,目前已成了拯救“花儿命运”的重要工作。

  据马俊介绍,目前甘肃等地已经有了专门从事“花儿”工作的一些机构或组织,并且他们将甘肃称为是“花儿”的“娘家”。但是,据他个人对“花儿”多年的研究和分析,“花儿”的“娘家”应该是青海。为此,给青海“花儿”确定“娘家”,已刻不容缓。

  青海“花儿”缺乏创新

  宁夏回族自治区“花儿”王张建军已从事“花儿”演唱20多年,他在总结自己的“花儿”生涯时说:“青海‘花儿’很‘痛苦’”。

  张建军说,青海“花儿”无论从音乐旋律、演唱风格、歌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魅力,但是歌手演出中配器单一、歌词过于方言化,使得许多观众只能欣赏“花儿”的曲调,而却不能深入到“花儿”所表达的文化底蕴中去。“青海‘花儿’已有几十年的传唱历史,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市场开发、艺术包装和加工及文企结合,‘花儿’显得很‘痛苦’,其文化市场前景也在不断地‘缩水’。”张建军例举说,著名歌手腾格尔是他的朋友,曾邀请他到宁夏演出时,出场费高达28万元,而一名“花儿”歌手演唱一生也挣不了28万元。“一名歌手的价值,不仅反映出了自己的身价,同时也反映出了一种文化经济的价值。”

  张建军认为,青海“花儿”目前最缺乏的是“创新”。他说,目前新曲调(歌词)的缺乏,使得一些旧歌曲又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迅速发展的文化市场不接轨等因素,导致“花儿”与听众的“观念和意识”不同步,迫使“花儿”在乐坛的处境显得越来越尴尬。

  至此,张建军认为,“花儿”要发展,首先要在“创新”上下大功夫。

  “花儿”商机无限

  “花儿”新秀何清祥,是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族“花儿”歌手。

  何清祥说,早在80年代,“花儿”就已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高高的山冈上,在悠闲的小游园里,或是在舒心的茶社中,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少女,在千万人的心房荡漾。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林阴或是草地和酒的地方,“花儿”总是和欢乐在一起歌舞。然而,时隔多年后,“花儿”仍滞留在一副老面孔上,没有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歌手也在反复地传唱着前辈们所唱的“老花儿”。无疑,青海“花儿”给人的感觉就是“古老”。

  “青海‘花儿’,是一个涵盖青海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宝典’,他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并且他是一项商业价值极高的文化品牌,商机无限。”何清祥自豪地说,作为一名“花儿”歌手,他深信这一文化产业在不久后将会走红祖国的大江南北。

  “花儿”需要打造精品

  吕小平,艺名十三狼,西安“秦歌”第一人。首次到青海参加南山“六月六”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演唱会。

  谈起青海“花儿”,吕小平很快与自己所创作的“秦歌”结合在一起了。他说,所谓“秦歌”,是在原有的“秦腔”基础上加以改编,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表达。“虽然,‘秦歌’的曲调与‘秦腔’不同,但其演唱风格与‘秦腔’相似。”吕小平说,他之所以大胆地创作“秦歌”,并做到了“秦歌”第一人,就是想通过一种创新,将一个地方文化品牌再次传播到社会中,让更多的人通过“秦歌”了解西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吕小平说,“秦歌”与“花儿”一样,是一项群众性极强的文化。要想让这一“文化”走向市场,最主要的是将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文化、人文文化和民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精包装后将精品文化推向市场。

  此外,吕小平在谈到青海“花儿”的市场前景时说,“花儿”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要想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赢家,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出精品“花儿”。其次,还要借助电视艺术和荧屏文化来助推“花儿”。

  “花儿”需要语言艺术

  “‘花儿’是青海的一大品牌,但由于受到语言的约束,‘花儿’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要想让‘花儿’走出家门,就必须要对现行的‘花儿’版本进行语言创作和输入大量的‘文化艺术’血液。”新疆籍“花儿”歌手苏尔东这样说。

  苏尔东说,青海“花儿”旋律非常优美,很多外地人也很喜欢听“花儿”,但由于大多是用方言演唱,使得外地人听不懂“花儿”所表达的意思。“语言,已成了约束‘花儿’发展的最大障碍。 诸如新疆名歌,很多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演唱的,但后来经过王洛宾先生在语言方面的改编后,短时间内就被国内外大众接受。”

  苏尔东此次前来参赛时,带来了他第一盘专辑中的“花儿”《回族姑娘》。虽然,苏尔东的《回族姑娘》这首“花儿”采用的是“花儿”的曲调,但是其歌词却以普通话为主,没有方言加入,使人通俗易懂。他说:“方言虽在当地很受欢迎,但这对一项‘商业价值’极高的文化产业来说,毕竟不是所追求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具有‘大市场、大范围’的先进文化产业。”至此,青海“花儿”若要走向大市场,必须打磨其演唱中的“语言”,攻破“语言”的瓶颈,锐化局限性和地域性,使青海“花儿”更具魅力,走出家门,唱响国内外,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精品”。(作者:唐锋 )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