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抗战胜利·经典瞬间]之十四(1)从南泥湾开始的传唱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17:44 新华网 |
图文:[抗战胜利·经典瞬间]之十四(1)从南泥湾开始的传唱 ,是延安的南大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1941年前后,响应党中央生产自救的号召,担负保卫延安重任的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来到这里。 1941年,33岁的王震瘦小精干,年富力强,一到南泥湾,他就按照行军打仗的习惯,对荒山野岭进行了全面侦察,根据地形地貌,合理安排生产,部队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 一双双紧握钢枪的手,又拿起了锄头镰刀,这是另一个战场。战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以丝毫不亚于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开荒种粮,烧炭熬盐,养猪养羊,织布纺纱,几年之中,开辟良田数十万亩,硬生生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 到1943年秋天,“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359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公粮,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也就是在这一年,一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一下子唱红了整个边区。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拿起生产工具开荒种地、织布纺纱的不仅仅是这些战士,更多的人参加进来了。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有抗大的学员,有拿着笔杆子的知识分子,也有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凭借着摄影师们的记录,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些动人的情景:当年毛泽东在分配给他的地里种上庄稼和蔬菜,朱德总司令背上竹筐拾粪积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手摇纺车细心纺纱……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从重庆回来不久的周恩来和任弼时也参加了,最后还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 这场后来延伸到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帮助红色延安走过了寒冬。它不仅增强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力量,改善了人民生活,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也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屯垦戍守南泥湾的359旅正如歌声里所唱的那样,从此成了享誉全国的“模范”。这支队伍传承下来的屯垦精神,一直影响了几代人,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在辽阔的祖国边疆,还能看到它光荣的火种,正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书写新的篇章。 这是八路军战士坐在纺纱车前纺纱。 新华社发(樊永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