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西麻风村病人期待康复曙光(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4:10 华夏时报
广西麻风村病人期待康复曙光(组图)

“麻风村”坐落在大新县一座四季常青的山脚下,那里与世隔绝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广西麻风村病人期待康复曙光(组图)

因为疾病,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写:肢残、丧失劳动能力、遭受排斥和歧视


广西麻风村病人期待康复曙光(组图)

在老人的脸上、手臂上,仍残留着四十多年前患病后留下的痕迹


  核心提示

  很多人知道,2006年1月29日是中国农历春节,然而很少人知道,这一天还是第53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境内,有一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麻风村”,大年夜
,32位麻风病康复后的老人围在一起过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已有40多岁,这一天他们迎来了康复曙光。

  这是一群缺少社会关注的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曾经,他们拥有健全的身体、幸福的家庭和灿烂的微笑……

  然而,一种疾病蚕食了他们的身体,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如今的他们,有的失去手指,有的被迫截肢,有的面部严重变形,有的失去劳动能力——这种病就是“麻风”。

  春节前夕,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一行奔赴广西,深入山区、

医院、社区等麻风病患者和康复者聚居的地方,看望这个特殊群体,也为生活在“麻风村”的残疾人送上节日慰问品。

  广西“麻风村”大年夜迎来康复曙光

  麻风病曾在上半个世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疾病,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写:肢残、丑陋,丧失劳动能力、遭受种种排斥和歧视,最终很多人选择了“远离人群”——在贫穷、偏僻的山沟里生活直至终老。

  记者了解到,在全国范围内仍有23万麻风存活者面临生存窘境,其中12万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们因为缺乏辅助工具和必须的手术,至今仍生活在边远的山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境内的那个家喻户晓的“麻风村”,就集中了32位麻风病康复后的老人。

  “麻风村”面积不大知名度却极高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城往南,再往南,约40多分钟车程,就到了一个叫岜关屯的地方,同行的大新县皮肤病性病防治站站长(以下简称皮防站)农英平对记者说,这个岜关屯很有“名气”。

  踏上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穿过一片接一片的甘蔗地、草木林,在三面群山环抱之下,豁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小村落:几排整齐的简易平房构成这个村落最基本的布局,有公共厕所,有简陋的娱乐场所,有池塘,有成片的龙眼树,山野里流动着清新的空气……

  岜关屯共有32位“住民”,他们绝大多数是老人。有的佝着腰,有的拄着拐杖,有的互相搀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山沟里他们过着自己的“时间”。

  记者来到岜关屯时,恰逢寒假,十几个来自广西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的志愿者专程赶到这里,和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一起“过生活”,帮他们买菜、做饭,聊天,开Party,相处极为融洽。

  岜关屯的确很有“名气”——这块不足100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整个大新县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知名度较高的地方之一。记者在附近一个小镇问路,没有多少人知道岜关屯在哪里,但基本上每个人开口必能讲出“大新麻风村”的准确位置和里程,并且知道那里“收集”麻风畸残者:几乎屯里的每个人,都是麻风康复后留下后遗症的残疾人。

  “麻风病人”身体好了生活却毁了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麻风病在中国大面积流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极防治,麻风病流行状况已经得到显著控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全国麻风病患病率开始逐年下降。但是,全国23万名麻风病治愈存活者仍然居住在像岜关屯这样的边远村落,生活陷于贫困,处境非常艰难。不仅如此,1997年又有1800多名新发现病例,个别地区在实现“基本消灭”后又出现反复。

  广西曾是中国13个高流行地区当中的一个。为了遏制麻风病的蔓延,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麻风病高流行地区纷纷成立了“麻防站”(麻风病防治站)——大新县皮防站实际扮演了这种角色。

  大新县皮防站岜关皮防科科长、59岁的严秀强告诉记者,1959年,在广西大新县,作为麻风病防治点,岜关医院在岜关屯正式建成,以集中收治附近地区的麻风病患者。

  “那个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很多麻风病人不能及时治,最终落下畸形和残疾……提起麻风病没有人不害怕的。事实上,麻风病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在6到12个月完全治愈麻风病,靠吃药,在几天到几个星期内完全失去传染性……早一些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有着几十年行医经验的严秀强说。

  然而,人们对于这种传染病的恐慌,却使得“麻风村”的称谓不胫而走,且“名声在外”。在岜关屯走访中,村民告诉记者,早些年,谁得了麻风,谁就没法在当地生活,“就算你不想走,别人也会赶你走”;在大新,哪家小孩子哭闹,家长喊一句“再哭,麻风来了”,准能把小孩唬住;即使他们这些人在十几年前就治好了病,但是附近的村民还是不准他们过去走街串巷。

  一位现在居住在岜关屯的老人说,他曾经和几位病友去对面村子里担水,结果被那里的人认出来,拿着扁担把他们轰走了。

  父亲得“麻风”自杀 女儿得“麻风”多次想死

  “阿婆!”“阿婆!”听到大学生志愿者马莹呼唤自己,74岁的黄慧莲应了一声。阳光照在她的脸上,老人面容慈祥,那对红红的眼睛看不见叫她“阿婆”的人,因为“麻风”,她的眼睛瞎了。

  黄慧莲是在1958年患上麻风病的。她是大新县雷平镇安民乡人。在患麻风病之前,黄慧莲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她18岁就结了婚,前夫是一名小学教师,婚后,她们有了3个孩子。

  “我们俩没吵过一回架,他对我很好。”提起自己的前夫,黄慧莲微微低着头,脸上流露出快乐的神情。然而,幸福的时光没能延续下去,在23岁那年,她的命运轨迹发生转变。

  黄慧莲记得那是春夏之交,她在农田里干活,仿佛在一瞬间,她发现脸上麻木起来。一起干活的人提醒,她的脸出现了红斑。她很快就感觉自己的胳膊也麻木起来,渐渐没有了力气。

  黄慧莲先是找到乡里的赤脚医生。由于那几年,“麻风”比较流行,赤脚医生根据症状,怀疑她有可能患上了麻风病,叫她赶紧去医院看看。

  黄慧莲一下子陷入恐惧之中,因为她知道得了麻风病,很有可能成为“残废”,如果延误治疗,甚至会丢掉性命。

  她的父亲在解放前就是得了这种“可怕的病”,为了不传染家人,倔强的父亲躲进山洞里,不肯出来一步。直到有一天,她给父亲送饭时发现,不堪忍受疾病折磨的父亲自杀了……

  在医院,黄慧莲被确诊为麻风病后,她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她几次想到自杀:“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孩子没人养,我将选择和父亲一样的人生结局。”

  1959年,岜关医院建成后,黄慧莲和其他病友一起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11年。在这期间,她的前夫跟她离了婚,孩子跟随前夫生活。1970年,在岜关医院隔离治疗11年的黄慧莲终于治好了麻风病,但是身上留下许多后遗症,使她成为残疾人。出了院的黄慧莲面临的是极度的贫困——她试图去生产队劳动,但总是力不从心,生活难以为继。在这期间,黄慧莲和多年患难与共的病友、比她小两岁的梁德元结了婚。

  黄慧莲回忆这段经历时,突然沉默起来,她埋下头,两眼里泛着泪光,许久才叹一口气:“这辈子一想起这些,我就好伤心。”

  1993年,两个在生活上没有着落的老人最终还是返回了“麻风村”,他们决定在这里度过残余的后半辈子。如今的黄慧莲觉得自己比在家里好多了。“政府每人给一亩地,可以慢慢种点粮食,养活自己,另外民政部门每月都会给我们110块钱救助。”

  康复之后 多数麻风病患者选择“隐居”

  记者在岜关屯采访时发现,绝大多数麻风病治愈存活者在得了麻风病之后自动选择了“归隐”,呈现一种封闭的生存状态。

  在岜关屯,记者见到了76岁的马子英。她正坐在场子里晒太阳,穿着壮族民族服饰,身上显得很素净。对于马子英老人来说,“麻风”二字,留给她的绝不仅仅是痛苦的记忆,而是疾病治愈后的辛酸的现实生活。

  48年前的那个春天,马子英发现自己的脸突然变得麻木,出现红斑,在医院她被诊断为麻风病,她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被推下了悬崖……后来想想,她认为“那就是命”。

  马子英是在1959年住进岜关医院的,从她走进医院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不再“出去”了。“得了麻风,不敢见人……”马子英言语不多,她说自己不愿再回忆这些往事。不过,她觉得自己心里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悲凉了,因为,无论怎么说,她已经“老了”。

  如今,已经治愈的马子英习惯和自己的“老伙伴”、85岁的黄爱英待在一起。这两位老人膝下都有子女,逢年过节,时常会来岜关屯探望她们。尽管如此,这些过着“山中无甲子”的生活的老人仍然很难想象,山外面的世界究竟变成什么样儿了。

  在他们的脸上、手臂上,至今仍残留着四十多年前患病后留下的痕迹——发黑的皮肤深陷下去、双手严重变形、畸残……他们经常抚摸这些伤疤,这些伤疤让外人触目惊心。

  麻风病人 满心期待康复的曙光

  采访期间,记者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就见到这样一支医疗队。这支医疗队共有8名成员,队长张国成,来自北京,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其他成员来自桂林、南通等地,是各地的皮肤病专家。

  1月11日,这8名国家医疗队成员展转来到广西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为周围地区的麻风病畸残者实施免费矫治手术。1月24日,记者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人民医院采访时了解到,先后有23名麻风病畸残者接受了矫治手术,目前正处于康复中。

  65岁的李维彬来自广西崇左市伏水县,他脸部缠着纱布。他告诉记者,在40年前他就患上了麻风病,由于当时延误了治疗,等到麻风病治愈后,他的眼部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兔眼”——眼皮外翻,因为病情严重,老人天天都在不停地流泪。

  2006年1月16日,李维彬住进大新县人民医院,接受了由国家医疗队及当地专家联合实施的眼部矫治手术。据眼科专家王敏雄说,李维彬目前情况良好,一周后就可以拆除纱布。“一想到这双老眼要重见光明,我就高兴,我老盼着康复的曙光。”李维彬说。

  今年64岁的徐云佳在1959年得了麻风病,同样由于没有及时就医,徐云佳的双脚出现皮肤溃烂、骨头坏死的情形。据骨科医师赵利敏介绍,徐云佳的骨头出现了“碎骨吸收”骨的状况,如果不截肢,他的双脚会继续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在国家医疗队的指导下,由赵利敏大夫主刀,为徐云佳实施了截肢手术。1月24日,躺在病床上的徐云佳双脚缠着绷带,在他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对假肢。赵利敏告诉记者,徐云佳康复后,就可以佩戴假肢下床走路了。

  麻风病救助 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因患麻风病而改变命运的人,并不在少数。因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生活在绝望和希望交替之中的人们更是屡见不鲜。

  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麻风病致残率高,他们大部分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其中多数人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亲人,处境非常困难;不但如此,麻风病发病晚期导致的畸残,引起人们的恐惧……这些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了解,2004年,为加大对贫困麻风病畸残者的救助力度,中央财政从国家彩票公益金中拿出840万元,实施麻风病畸残康复项目。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残联、卫生部于2004年6月至2006年1月,共组派12批医疗队赴云南、山东、湖南、新疆、海南、广西等11省区,为2438名贫困麻风病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

  王新宪说,麻风病畸残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是经费严重匮乏,基层麻风病防治技术力量薄弱,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依然严重。

  新闻背景

  麻风病病情详解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麻风病在中国,其病例主要集中地为沿海地区,以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患者最多,其次是浙江、福建、广西、上海、海南,而北方地区甚少。

  ●全国麻风病发现率,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最高,达4.2-5.0/10万。“文革”期间,一些地区的病人有所增多。全国麻风病患病率,以20世纪60年代为最高,达0.21‰-0.2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全国麻风病患病率开始逐年下降。

  作者/ 记者 童光来

  摄影/记者 成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