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合科考拯救濒危动物天山雪豹(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4:14 法制周报 | |
在牧民中发现的完整雪豹皮 科考队在深山寻找雪豹踪迹 被救起来的小雪豹 天山雪豹,在新疆人们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被雪山居民尊奉为神兽,誉为“天山隐者”。而动物学家称其是“地球上最美丽的高山动物”,其整体外形华贵威武。 雪豹的行为机敏而诡秘,常独立夜间活动,生活在高海拔地带,且其数量濒危,长期以来给研究者带来巨大困难。2月16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喜不自禁地向记者透露,我国科学界首次利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拍摄到了野生雪豹的照片! “雪豹”应有中国知识产权 “10月27日,保护区附近到处都有非法的开矿者。在山坡上我们见到牧民布设的80多个尼龙套子,是专门捉雪鸡的,这使我们非常气愤。”这是马鸣于2004年秋季的一天写下的科考日记。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马鸣为队长的“天山雪豹”科考队开始了长期的考察活动。 早在2003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就在为“雪豹研究”募集经费,最终,国际雪豹基金会(ISLT)愿意为科研提供经费。 雪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外,雪豹可能比大熊猫更为人熟知”。专家估计,目前新疆大约有千余只雪豹,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其濒危程度可能超过大熊猫。 2004年,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专家和志愿者联合组成研究小组。然而,马鸣对此也有隐忧,因国外科研经费的介入,他们对雪豹的研究,只能作为ISLT下一个合作伙伴进行,其自主的知识产权遭到挑衅。 多次出征追寻雪豹足迹 2004年9月,这是科考队员们第一阶段的考察活动。 9月20日至21日,科考队员多次接近中蒙边界线,进入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深处。两个月之后,科考队员们开始了第二次出征。选择的地点是天山最高峰——托木尔。 在海拔3321米的天山之颠,队员们开始搭起帐篷露宿。2004年10月30日,在营地附近的雪地上,队员们发现了3条清晰的雪豹足迹链,专家们分析,这是一雌带两幼。队员们喜出望外,一直沿线追查到离边界5公里的地方。 深夜,马鸣翻阅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专家乔治·夏勒于1985年写的《塔什库尔干地区雪豹调查报告》,这让他感慨颇深。一个外国人在西藏、青海、新疆独自搞调查20多年,确实值得敬佩。 意外发现两只雪豹幼崽 有了两次的科考经验和数据,新疆雪豹研究小组与国际雪豹基金会开始确定下一步调查方案,用照相机捕捉雪豹的野外生活照片。 2005年7月18日,新疆巴州林业局一工作人员在和静县走访中得到重要线索:有两名少年在山上挖雪莲时,拣到两只像猫一样的小动物。 经历11天苦苦寻找后,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终于在一个羊圈里发现了小雪豹。很快,两只可爱的小雪豹被安全地运回巴州库尔勒市。 刚开始时,两只雪豹幼崽每天吃两个羊心、喝一碗新鲜羊血。后来,增加到4个羊心,再后来这两个小家伙每天要吃4公斤羊肉。 雪豹在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有媒体公布:这是迄今为止新疆成功救护的雪豹活体。在去年的9月,小雪豹被送到乌鲁木齐动物园,开始了它新的圈养生活。 与此同时,马鸣仍在为筹集科研经费四处奔波。马鸣介绍,在200平方公里的区域调查(如天山托木尔峰地区),至少需要50台自动照相机。直到9月28日,终于传来设备到了的消息。 红外线捕捉“隐者”靓影 2006年2月15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对外宣布,科考工作者在2005年10月18日至12月27日期间,中国学者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终于捕捉到雪豹靓影。 专家介绍,科考工作者在天山托木尔峰下的木扎特河谷地带设置了36台红外线自动照相机,成功拍摄71个胶卷,获得清晰雪豹照片32张。 马鸣兴奋地说,要知道,当年乔治·夏勒博士,几十年间足迹遍布中国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也只发出“只见皮子,不见雪豹”的感慨。 在中科院提供的照片上,雪豹全身灰白色,点缀着如开放的玫瑰花般的深灰色和黑色的斑点,尾巴与身体几乎等长,头小而圆,如同它的别名一样,像一只大猫。 据了解,在23号、24号红外线相机的伪装壳一角有明显的咬痕。队员们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分析后得出:相机布设地正好是北山羊的饮水地,是雪豹经常伏击北山羊的最佳地点,在这里装个有伪装壳的照相机,自然要被它撕咬了。 马鸣在科考论文中写道:雪豹,隶属于食肉目、猫科,已被纳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资料显示,成年雪豹体长1.1~1.3米;体重38~75公斤,头小而圆,体型大小和外形与豹很相似,但体毛的长度、毛色、花纹,以及尾巴的形状等都与豹不同。 物种濒危背后的盗猎 对科考队员来说,比考察雪豹更重要的是向群众宣传保护雪豹。 作为典型的高山动物,雪豹的生存与雪山息息相关。在2005年的科考活动中发现,天山数量最多的北山羊种群正遭受莫名瘟疫的袭击而大面积死亡。 据推测,这种造成北山羊大量死亡的瘟疫,其产生与气候变暖有关。而北山羊是天山雪豹的主要食物来源,北山羊的大批死亡,直接威胁着雪豹的生存。 其次,偷猎者的大肆捕杀,也是雪豹数量减少的关键原因。雪豹的皮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雪豹的骨、筋、内脏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虎骨、虎筋等贵重中药的替代品,因此成为偷猎者垂涎的对象。 有数据显示:在天山西北部,11只雪豹在1984的冬天被猎杀;在天山科克苏地区,仅1985年冬天,就有12只雪豹被狩猎者杀死。 中国是雪豹最大的家园,新疆则得天独厚地拥有近1200只雪豹,而天山,又是新疆雪豹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环境恶化的“天灾”加上人为破坏的“人祸”,已严重威胁着这个地带的雪豹生存。 马鸣雪豹考察日记(节选) 新疆雪豹研究小组于2005年9月至12月进行第四次联合考察,以下是马鸣记录的野外工作和生活片段。 10月26日 星期三 悬崖历险记 雪豹比较喜欢沿着山脊线行走,这样可以看清楚两侧的动物,也有利于捕食。对面山坡上有旧的羊圈,夏季有人放过牧。我们去拍摄雪豹的爪痕,它们喜欢在杨树干上磨爪子,实际上也是在标记领地。在4号机位,我上演了一出“悬崖历险记”。峡谷的风很大,谷底的积雪都被吹上了山坡。下山时脚底下突然一拌,头重脚轻,失去平衡,差一点栽下山谷,天昏地暗,吓出了一身冷汗。 11月7日 星期一 雪豹发火了 今天去检查23号和24号照相机,除了记录有爪痕、刨痕和粪团外,还发现雪豹咬破了照相机的伪装壳,留下了明显的咬痕,看样子是雪豹发火了。雪豹为什么要发火呢?因为这里不仅有一群北山羊(约11只)在活动,而且还有北山羊经常光顾的饮水地,是雪豹伏击北山羊的最佳地点,雪豹留下的痕迹(领地记号)也特别多。雪豹发火了,愤怒了,是因为“居然有人胆敢入侵我的地盘,打我那11只北山羊的主意,这些可是我餐桌上一年的食物呀”。 11月25 日 星期五 第一次亲密接触 今天我们的队员终于亲眼看到了雪豹。已是傍晚,在营地附近,雪豹发现人类的迹象后,开始转移方向准备向另一个峡谷跑,正好被骑马返回营地的朱玛红(保护区合作者)和木拉明碰上,朱玛红说,当时,我们相距约有80米远,看到我们后,它们并没有狂奔逃跑,依然是慢悠悠地轻跑着。 “研究雪豹是保护雪豹” 专访课题负责人马鸣研究员 《法制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当您看到黑市上出现因非法盗猎而得来的雪豹皮的时候,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马鸣(中科院研究员,以下简称“马”):一张雪豹皮就代表一只雪豹的消失,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盗猎的存在,首先反馈的问题仍是相关部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新疆,在其他省份,其他国家都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更糟糕。 记:人类对野生雪豹的研究和保护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马:研究雪豹的最终目的是保护雪豹。因而,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是为保护雪豹的决策者们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其核心问题就是雪豹种群在天山地区的数量和密度。 至今,对雪豹的研究还仅限于天山,而雪豹在新疆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以及青海、西藏的部分地方也有分布,进一步获取这些地带的相关数据十分必要。 -本报记者 刘俊 实习生 李志伟/文 -中方课题负责人 马鸣/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