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冯骥才做客宁波网谈中国乡土文化(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15:43 中国宁波网
冯骥才做客宁波网谈中国乡土文化(组图)

冯骥才为中国宁波网题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冯骥才做客宁波网谈中国乡土文化(组图)

对话现场


冯骥才做客宁波网谈中国乡土文化(组图)

现场与网友互动


冯骥才做客宁波网谈中国乡土文化(组图)

现场与网友认真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视频《对话》节目,我是主持人王尘。相信关注我们中国宁波网所有的网友都清楚,今天我们视频《对话》请来了一位贵客就是冯骥才老师,我今天在这里非常想跟你握手,可以吗?我真的是很高兴,因为在02年我们中国宁波网曾经请您来做过一次对话,那一次是文字对话,非常高兴今天由我来做这一期视频对话,我是一个网络主持人我特别留意你在网络上东西,比如说你的博客,在上一次做视频对话的时候我们市委副书记唐书记就提到,我们应该多看看冯主席的博客。今天请到你以后,有一个
问题想问你,您当时走进网络做博客的时候,你是兴趣使然还是工作的原因?

  冯骥才:两个原因都有,事实上我也不会上网,但是我工作室有几个青年人,他们对网络特别有兴趣,他们说,让我做博客,我说博客是什么,他给我解释一下,我很有兴趣,我说我不会做,他说你光说就可以了,或者你把自己的文章、言论拿出来也可以。另外我想借助网络跟我的读者多接触,我还有很多新的一些想法,并不是很系统,有一些是片断的,通过这些有机会能够跟更多的网友交往想法我觉得挺好。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受不了,因为时间实在是太紧了,不更新呢?这个东西在网上停两三天,我就觉得对不起网友,别人再打开看还是老东西,我时间太紧张,最近我贴了一个帖子就说我出去采风了。

  主持人:我看了是2月16日你最后的一个帖子,很多网友跟你留言了,说你什么时候回来了,去采风的时候,能不能带上笔记本,把你所见所闻发到博客上,让大家知道你现在到哪了,身体还好吗?有一个网友说,你出门的时候依然可以写博客,随身带一个笔记本,闲着的时候和手机一连就可以一览天下了,让我们知道你到哪儿了,情况怎样,收获了什么。因为快乐一旦与人分享的话,就会成倍的增长。网友特别的关注你,你觉得在你的博客里面接触的网友,给你感觉是什么?

  冯骥才:我是一个作家,原来跟读者没有接触,因为你的作品发出去以后,不知道读者在什么地方,你看不到见,也听不到他的声音,读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整体,你的意向里面就是两个字“读者”,但你不知道他的存在,他的想法。但到网上就很奇妙,都变成了具体的人,他有想法、有情感,他愿意跟你交流,甚至他比你还主动,有时候他比你还有思想,有时候他会给你很多灵感。我觉得做博客非常有意思,但我觉得实在是太忙。一般春节前,我稍微清闲几天,我每年到春节的时候有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初一给老人拜年!另一件就是初六找一个书店给读者签字,签字时候我才看到读者,读者拿书匆匆忙忙的来找你签字,跟你说两句热情的话,后面的读者不高兴了,他们着急。读者不会跟你有太多的交流,也听不出什么更多的想法但你可以感觉到具体人,可以看到他的眼神,看到他的微笑,有的时候握手也是非常的好。我管那个活动是接地气。

  今年春节之前几个月,我去了六七个省,几十个村庄,我主要是搞古村落的调查,因为我觉得古村落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事情,去年的考察基本结束了。在春节前几天忽然找我的人特别的少,不像平常这么多人,好象大家忙着过年了。另外,有的时候他们不找我,我反而着急了,我会打电话问问他们,比如说年画做完没做完呀,你稿子看完没有,一问好象他们都准备过年了,他说放心吧过完年找你。我忽然特别的清闲。

  主持人:过了年突然特别的忙了。

  冯骥才:在二十九、三十那一天我眼睛长了一个小粉刺,我去看眼睛,医生在给别人看眼睛,我需要等十几分钟,我忽然有写小说的想法,我看到窗户台上有纸,我抓了一把纸赶紧写了小说的提纲,一口气可能有十五分钟吧,把小说的提纲写好了,我觉得这个小说的形象特别有意思。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点。

  冯骥才:已经发表出来,因为我在1982、83年在上海文学写了一个小说,我写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我写了一对形象上相反的,跟人们习惯相背离的夫妻,一般人们习惯男人高女人矮,结果我写了一个女人比男人高一头的小说,谁也看他们不习惯。于是在那个时代,在文革那个时代是充满干预欲的时代。人们认为女人比男人高,一定有特别的原因,人们在追问这个原因的过程中,就造成了这个普通小人物的悲剧,在这个悲剧里我写进了人间的情感,虽然我们不习惯,但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爱,我们要理解他们。

  主持人:你刚才说这么多,我觉得你的思路是非常跳跃,你的工作或者是你的人都是非常繁忙的。

  冯骥才:今年突然想了一个小说,想给他写一个姐妹篇,就是《抬头老婆低头汉》,宁波没有这么一个俗话,在北京有的,一般来讲女人都是低头男人是抬头,因为男人是阳刚,女人是阴柔的,男人是保护女人的,男人自然在前面抬着头。但世界上还有一种女人扬着头,女人比较强,女人去保护男人,男人比较弱,我想写这么一段夫妇,当代小人物的生活,他们的苦与乐,他们的情感,就这么一篇文章。

  主持人:我们也期待冯骥才老师这一篇文章早日与大家见面。我们在02年请你做了民间文化保护为主题的对话,今天同样是跟这个相关,这一次冯骥才老师来到宁波,我觉得非常的有缘,前两天刚刚提到你,没想到这一次江北文联成立,又邀请到你,而且来到我们今天的视频对话。我在你的文章当中看到,你把民间文化比作是“母亲文化”,这是为什么?而且你提到我们母亲文化应该被抢救,难道母亲文化真的到了被抢救的地步吗?

  冯骥才:我们讲文化实际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精英文化,这一部分文化主要是人的精英分子,无论是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创造的文化,这一部分是精英文化,比如说历史上唐诗,二十四史,屈原的诗歌,这都是民族文化,我们一个民族的思想主要是在精英文化里面。还有一种文化我管它叫民间文化,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这些文化你想想看,我们从小生活在那种文化,而不是在精英文化里。你是看二十四史长大的吗?不是!你是听老奶奶唱的一些儿歌长大的,你是过着年长大的,你是吃着家乡独特的饮食长大的,你是按照中国人民饮食起居各样各种的风俗长大的,这个文化就是民间文化,像乳汁一样哺育着我们,使我们带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就是母亲的文化,他首先给我们情感的、民族的特征。比如说前几年,我们中国进入了WTO,我们足球也踢进了世界杯,那时候在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坐在汽车上,当车子突然快速开动的时候,你只要抓住一个中心,那时候中国人在快速融入世界的时候,想抓住一个中心,就是民族心里的中心,这是不自觉的。当时我们抓住了两个中心,一个是中国结,一个是唐装。你想想,在前几年是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结在那一年忽然像泛滥一样,我们唐装从电视主持人一直到杭州动物园猴身上,而且唐装在那一年畅销,为什么在那时候穿唐装,因为我们快速融入世界了,我们要在世界表明我们的身份,唐装和中国结本来不是中国本地的符号,是海外华人发明的一种符号,是海外的华人想让别人认识我们的身份,认识我们的血缘,就找了一个服装,就是中国的一个小袄改成了一个服装,为什么叫“唐装”因汉唐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一个时代。中国结其实也就是佛教上一个小小盘秤(音译),因为有一点神秘性,外国人很认同,所以就变化中国人的符号。你想,中国人在需要自己的一种符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用李白一首歌,或者不用一副画做民族的符号,为什么用民间的东西做符号,因为民间的东西有广泛的认同性,因为民间东西是大众自己创造,是老百姓创造,创造过程中在不断的认同,最后被广泛的接受,广泛的认同了文化才可以传承下来,比如说到哪一天我们就过年,到哪一天就吃饺子,中秋肯定要吃月饼,到了元宵节肯定要吃元宵,这是我们共同认同的,所以民间文化有一个广泛的认同性。这个文化是有情感的,是表明我们民族特征的,是哺育了我们的,使我们在它们的温暖的怀抱里长大的,所以我说她是一个母亲文化。

  主持人:那为什么你说“母亲文化”需要抢救,到了这种地步吗?

  冯骥才: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什么是民间文化,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民俗,一部分是民间文学,一部分是民间艺术。我问你知道多少民间故事,民间文学?

  主持人:这肯定有很多人答不上来。

  冯骥才:都答不上来,可是原来我们的民间故事养育了我,所有中国人那时候都知道民间的故事,都知道一些非常精彩的故事。但这么庞大、这么浩瀚的民间文学,比如说我们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民间文化的普查,在03年开始做的中国民间文学抢救的工程里面,民间文学要求是每个县是三十万字,我们有两千八百个县,我们要做到七亿到八亿字,光民间故事这一部分,不包括民间的神话、古诗、谚语的、歌谣等等。在当代现代化或者全球化物质化的冲击中,我们民间文化是丢失最快,电视进入一个家庭的时候,民间故事就灭亡了,人民再讲都是电视里面的故事。可是它消亡是正常的死亡,正常的消亡,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你肯定会问我,他是一个正常的消亡你着急什么呢?但这个文化里面包含我们民族的情感,我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我们传统的精神。所以我们另外也记忆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并不是说他是正常的消亡我们就抛弃它了,并不是说我们奶奶爷爷中就有一天要离开我们,我们就连他们的照片也不要了。我们当然要记住它们的历史,我们要尽量保护遗产,包括动态的,生态的,静态的。

  主持人:对于你这个民间文化保护,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你,说到民间文化保护,有很多文章都说你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守望者,从这个“守望”词可以看到它是一个“看守”和“瞭望”。你觉得和你一样的人他们的工作只是一种守望吗?

  冯骥才:对我们文化认识也就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因为我们现在社会在进行一个突然的变革,现代化的变革有几种情况,一般来讲都是一个线性的变化,一点一点的进行它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文革时期,那个时期我们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基本上是两手空空的情况下进入了改革,所以我们的文化冲击非常的剧烈,而且我们来不及做准备,也来不及去很严谨思考它。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一个事情,比如说现在的城市,我们现在中国的城市改造,说实话我们是有失败的,是有教训的,就是现在六百多个城市,已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没有城市的个性了,这个城市个性是几代人,几十代人慢慢养育出来,是我们重要的一个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那一方水土的人骄傲和光荣感也是他们的凝聚力的所在,但现在我们城市都已经变得基本上差不多,这是多么大损失。在一个城市改造中有历史的遗存,历史的记忆消失了,一个城市沉甸甸财富消失了,它变成了平面、变成了单调、变成了浅薄,这都是我们很多很多教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要有一批人出来,要做这个工作。刚才你说守望者不只是我一个人,是有很多人。

  主持人:刚才你也说到了,在这个历程中,你个人,包括跟你一样的人,我看到有两千人这样一个队伍在做这件事当中,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冯骥才:你说是困难的事情,就是抢救的速度跟不上破坏的速度。第一个现在还没有达成一个全民的共识,但我们各级的领导已经有这种文化的视野,认识到我们文化的丢失是民族精神丢失,是文明传承的丢失,是我们宝贵遗产的丢失,这种遗产主要是精神文化遗产。我觉得各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但要形成全民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他是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是消费拉动,要刺激人们的消费一定要刺激人们对物质拥有的欲望,比如说现在的广告就是在刺激人们的对物质拥有的欲望,只有人民想拥有这个东西的话他才会消费。在这个时代,人民对精神价值的东西特不特别重视,特别是民间文化,他认为比较遥远了,他是过时的东西了,就不会关注它,比较关注一些时尚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比较多,但我们国家比较重视,比如说今年国务院颁布的今年六月份第二个星期六定位我们国家文化遗产日,在那一天,我们全民族各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要对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行纪念,搞各样各种的活动,实际上这种遗产日是在法国开始,法国我也参加过,非常的感人,包括一个很小的城镇都要具有一些的诗歌会,交流,参观,孩子要请人提问题,回答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参观活动,搞各种各样的旅游,那时候他让人熟悉、亲近或者是触摸一下自然先人留下的东西,产生一些感动得东西。在法国开始了这样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欧洲非常的流行,很多国家也这么做,法国人遗产日做了以后,他们觉得自己的民族很骄傲,所以我们也这么做,我们今年也准备了文化遗产日。

  主持人:从今年开始?

  冯骥才:可能国家会有很大举动,那一天我希望我们的网友要特别的注意,全国都会有大规模,甚至有国家行为来做这个遗产日,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唤起公民对遗产的尊重。我觉得有一个问题需要说一下,就是什么是现代人?有人觉得现代人就是与历史和传统距离越远就是现代人,其实现代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历史的尊重。

  主持人:没错,你说到这里我一直在听,你说我们国家的城市都开始变了,都变的千年一律了。你这一次再回到宁波的时候,你觉得宁波与你的祖籍慈城有没有什么变化?

  冯骥才:说实话,我对我的家乡宁波印象是非常好的,我觉得宁波是一个中国非常少有的、非常干净、非常文明的地方,宁波人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宁波人做事非常的认真,非常的尽善尽美,如果追求做事完美性,宁波人不会放过细节,这是宁波人的特点。

  主持人:我听说今天上午到慈城你的故居去看了一下,有关部门对故居的保护提出了几个方案,你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冯骥才:现在对慈城保护宁波新的思维对我是一个触动,我刚刚在嘉善地区召开一个中国古村落的一个论坛,这个论坛世界很多学者来,我们论坛这个古村落的出路问题。因为我刚才说城市话题的时候,事实上我想接着谈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时代,就是要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如果不是运用整体的协调观,可能会对遗产造成新一轮冲击,我非常害怕会把城市一套东西搬到农村来,所以要请全国各个在古村落保护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谈谈他们的经验。现在有很多经验,比如说丽江的溯河基本上就是古罗马的保护方式,有一个新区一个旧区,人们住在新区里面,旧区里面也做一些服务型的工作。另有一个乔家大院就是晋中博物馆的方式一带一些大圆,比如王家大院这些地区他用的民族博物馆方式,就是把最古老最精华、最经典的建筑其集中起来保护。还有比如西塘的方式,他比较注重文化的原生态,注意人的精神的保护。举一个细节,我到西塘去头一天晚上,一个书记领我们去,正好是新青豆刚出来,他就随手抓了一把,给我们每个人尝尝。我就问那个书记,我说你是不是当书记了,就可以随便抓老百姓的青豆,他说不是,这是做买卖的一个风俗。我跟你非常和气、非常友好,你愿意尝就尝,绝对不怪你,不买也没有关系,你愿意买我非常的高兴,这是他的传统。西塘把他们生活中诗意、情感保留下来,这是最好的保留。比如说乌镇就是旅游经典的保护,但这一次在慈城发现了一些保护的方式,还有在外滩上的一些老的民国时期的建筑的保护。

  冯骥才:外滩的这种保护方式我发现了,是现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现在在全国用的比较少。他是用现代元素、现代感,现代美与历史原汁原味的一些东西直接放在一起,并不是融在一起,是直接把它们并放在一起,放在一起的时候他努力造成一种在现代背景下,用欣赏的一种眼睛去看历史。比如说他把外滩弄的很精致,这个精致是有现代观念,它是用现代人观念去整修的历史的建筑,这个整修并不是把原来的房子整修成现代的房子,是整理还保护他们的原汁原味,这种保护方式,尤其是德国,意大利,法国这些国家法国流行的一种方式。今天特别提醒慈城那一些父母官们,我提醒他们你们这种方式再仔细想一想,如果你们认为好的话,可以在这方面再做一些尝试,如果最后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古建筑或者是古村落,或者是历史街区的保护方式,将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种贡献。

  主持人:听说今天上午特意去了一次抱珠楼,你上一次来的时候也去过,这一次看了以后有没有什么新的感觉?冯骥才:我觉得抱珠楼真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恩赐给我们一个礼物。非常好,非常优美,有山径,后又一个后院,还有一个高坡,与后面的山联在一起,诗情画意的地方,建筑基本上很完整,在历史上是一个藏书楼,据说是冯家的一个藏书楼,我觉得我有这个使命,我就跟慈城领导讲,如果你们决心把它建成一个图书馆、藏书管话我愿意捐书,帮助我们的老家建一个图书馆、藏书楼,恢复我们读书的传统。

  主持人:今天你还到了前童看了一趟,有很多记者留意到了,你把这个古建筑的窗花还特意的照相。大家可能知道了这个窗花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他不是纸做的,是用石头做成。你为什么要把这个窗花留个纪念。

  冯骥才:这个在我们慈城也有,我觉得前童这个地方非常的有特点,非常的有灵活,这个街区是弯弯曲曲,与慈城完全不一样,感觉在这里面,非常的有情趣,非常有味道,变化很多,古建筑状况比较好,现在基本上还是原来的生态。它有比较独特的非物质遗产,但是我觉得前童还需要规划,但是它基础非常的好。

  主持人:其实在宁波,也有很多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希望你抽空回来走一走,看一看。

  冯骥才:我这一回也看了何晓道的十里红装,我觉得非常的好,我早年对这个非常的迷恋,我觉得十里红装是一个非常了了不起,让人想起来非常灿烂的一个婚俗,结婚始终是人一生的一件大事。

  主持人:所以听说你给他题了字。

  冯骥才:对我给它写了一首诗。

  主持人:本来我们这里还有很多网友给我们冯骥才老师提了很多问题,我们也有很多问题想向冯骥才老师请教,但由于时间关系,真的不忍心再多打扰冯骥才老师了,从二月份出来就马不停蹄在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文化保护的资料。在这里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呼吁大家能够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来,能够为我们民间文化保护作出自己的努力,在这里非常非常感谢冯骥才老师能够再一次来到我们中国宁波网,在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你能不能给我们的网友说几句什么,因为他们有太多想要了解你的问题都没有来不及回答。

  冯骥才:半小时过来了,我好象什么也没说,也什么都来得及往深处说,但我发现网友的写的几句话非常的有意思,“四年后的冯骥才有没有变老”?我知道我肯定是变老,我知道这五年历经辛苦,跟四年前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变老了,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这个事业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接过去,因为我们生活往前走,我们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帮助,养育我们的文化,也就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她们老了,她们需要我们有时候帮助她们一下,需要我们给她们鼓励,帮助她们恢复青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只有我们珍惜这些文化,我们才能说我们是文化的拥有者,我们要想强于世界之林,永远站在历史的高峰,只能创造新文化,新文化离不开我们的传统,离不开我们的根。记得前几天我在中央台朱军跟我做节目的时候,问特别想说一句话是什么,我想说一句,希望青年人周末没事的时候多往农村跑一跑,亲近亲近我们的乡土,亲近亲近我们的母亲。

  主持人:五一快到了,在这里也希望所有的网友能够像冯老师说的一样,在五一有空的时候能够到我们非常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再次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母亲文化的保护,也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其中,再次感谢你的收看,感谢冯老师!再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