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索江西:民俗文化活化石(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3:17 江南都市报
探索江西:民俗文化活化石(组图)

百年老祠堂是村民经常表演盾牌舞的地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探索江西:民俗文化活化石(组图)

吴文炎回忆当年进京表演的情况仍然十分激动。


  永新盾牌舞:民俗文化“活化石”

  盾牌舞,又叫藤牌舞和滚挡牌,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后经尚武的永新县南乡人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集武术、 杂技、舞蹈和音乐等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永新盾牌舞,成为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今年新春伊始,从北京传来 一个喜讯:永新盾牌舞成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新盾牌舞,缘何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
响?近日, 记者走进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村,揭开独树一帜且一度濒临灭绝的这一民间艺术奇葩的神秘面纱。

  瑰宝流传百年

  曾从事群众文化20多年的永新县文化馆老馆长吴谷告诉记者,盾牌舞又叫藤牌舞或滚挡牌,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 528-1587)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第一节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 而永新县志记载:“盾牌在明朝以前,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用。”由此可见,盾牌舞的产生距今已有40 0多年历史,流传到永新县南乡一带,也在100多年以前。

  生于南塘村的吴谷介绍说,地处赣西的永新有1300多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由天龙山、梅花山、七溪岭构成 的雄关险卡,成了外籍流亡士兵隐伏的好去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失散的太平军士卒流落永新的南乡,为抵抗镇压操 演盾牌不止。后被尚武的龙源口镇南塘村人练习,结合当地习俗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 ,以至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

  盾牌舞的操练动作,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有记载:“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篾条条退藤缠联 。每面随牌标枪一支,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标枪执在右手,腰刀构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 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兵即乘隙经进,急取出刀,左右随牌砍杀……战必胜。”经永新南塘村人改编的盾 牌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 一帜的艺术风格。

  表演气势磅礴

  遗憾的是,记者在南塘村采访时,因村里的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或下田劳作,无法观赏到精彩的盾牌舞表演,只有从 村支书吴海瑞的讲述中,去感受这套带有悲壮民间色彩的表演形式。今年56岁的吴海瑞说,盾牌舞的表演一般是9人,9名 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白汗巾,上穿黑色镶白边胸云花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脚蹬黄麻草鞋。其中一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 ,表演将官,其余则一手持盾,一手握短刀,个个强悍威武。开演仪式庄严肃穆,由村里长者手擎三炷香,率众向宗主牌三揖 首,手刃大公鸡,取血酒供奉于案首,再拜,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出场表演,带有一种古朴的宗教韵味。

  在吴海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南塘宗祠,看见历经百年风雨而显破旧的祠堂正门上写的是“南唐宗祠”。见记者疑惑 ,吴海瑞解释道,南塘原本叫南唐,每年春节期间,村民们就会到祠堂表演盾牌舞,最多时表演者达百余人,一家三代或同胞 兄弟同台表演的比比皆是,器械不够就用锅盖当盾,禾枪当刀,十分热闹。迈步祠堂,门口几个村妇的聊天并未冲淡多少祠堂 的肃静,只是祠堂柱子上题写的“天下奇楼多,人间此功少”、“当术盾刀南征北战打天下,武德戟铸东平西治定乾坤”等对 联,使记者感受到盾牌舞表演时的盛况。

  吴谷则告诉记者,盾牌舞的剧情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 演共分8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 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 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 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 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

  随后,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8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 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 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 “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心口仅几毫米, 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杀到兴头,坚固的盾牌竟会被砸成两半,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 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吴谷说,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加工,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 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缰;时如小 桥流水,莺歌燕舞,起伏变换,引人入胜。

  美誉蜚声中外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独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乡 村闪烁光芒。1953年,永新盾牌舞有幸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将 盾牌舞带到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 舞;同年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盾牌舞搬上银幕。

  南塘村今年已91岁高龄的吴文炎老人,曾于1953年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表演盾牌舞。身体硬朗、耳聪目明的吴 文炎,回忆起当年进京演出的情景仍然兴奋而激动。吴文炎一边舞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钗,一边对记者说,当年他和同村的吴后 发、吴冬山等12人去北京演出,时任永新县县长的吴隆开亲自带队,先坐船顺禾河、赣江到南昌,再坐火车到北京。第一次 坐火车、第一次去首都,演员们个个开心笑得合不拢嘴。现在,这些演员大多已去世了。

  在中南海演出时,原来安排演半个小时,临时通知改演10多分钟。“看见周总理、朱总司令在看演出,我们都很高 兴,也很紧张。”吴文炎说。记者问是否见到了毛泽东,吴答:“很想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在龙源口闹过革命,可惜没看到毛 主席。”吴文炎还告诉记者,因为缩短了演出盾牌舞的时间,梅兰芳觉得没看够瘾,演出后梅兰芳找到他们,请他们再完整地 演一次盾牌舞。为了感谢他们,梅兰芳则专门为他们演了一出《宇宙锋》。

  奇葩更加耀眼

  吴谷向记者介绍,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经济大潮的冲击,盾牌舞这种被称作“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已经鲜有人问津, 再加上懂得盾牌舞表演的老艺人相继过世,青黄不接的形势相当严峻,以致盾牌舞这块民俗文化瑰宝濒临灭绝。为此,从19 98年开始,永新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下到南塘等村调研,并找来十几年前编辑好的民舞集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做 给尚健在的吴文炎、吴后发等老艺人看,直到老艺人满意为止。经过无数次修改、整理、排演,盾牌舞终于“起死回生”。

  重新包装后的永新盾牌舞,剔除了封建宗族迷信成分及部分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剧烈动作,增加表演及乐队人数与现 代舞蹈(包括摇滚、街舞)技巧、打击乐等,使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更加文明精彩。

  从2001年开始,该县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盾牌舞表演新秀。针对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队成员为青壮 年,农闲时大多数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回乡的现状,宣传、文化等部门决定召开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从县、乡机关 干部中培养一批文艺新人来传承盾牌舞艺术。县文化馆的干部日夜奔忙,修改再修改,力争使盾牌舞表演更加成熟完美。到目 前为止,全县懂得盾牌舞表演的人数已从10年前的寥寥几人上升到200多人,盾牌舞表演终于“长江后浪推前浪”,成功 摆脱了人才断层。

  2005年,是永新盾牌舞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一连串的大型演出活动,使它重放光彩,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为迎接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5月,该县从文化、民政、建设、粮食等部门抽调68名人员组建大型盾牌舞表演队,其中包 含两支乐队,40多名演出人员。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训练,一套包含原地式和行进式表演的全新盾牌舞登台亮相,于8月参 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与亚非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众多傩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共同献艺,备受关注。9月份,永新 盾牌舞又参加了由江西省文化厅、南昌市政府主办的全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在著名的绳金塔下一展风采。9月底,永新盾牌舞 还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参加了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并获银奖,成为一朵耀 眼的民间艺术奇葩。

  -文/图曾绯龙谷志斌记者罗宁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